您现在所处的位置: 首页>>协会动态

专栏|三十年·三十人——令狐兴中律师

发布时间:2025-08-15 编辑: 点击:12

夏风掠过遵义湘江河畔的丁字口,1993年初夏的一场招聘会,悄然为令狐兴中的人生按下了转向键。手握那张上了合格线的律师资格考试成绩单,他被一家国企法规处负责人揽入麾下。

 

image.png


这看似平凡的入职,却是一个灵魂从军工厂子校讲台向法庭与法治建设前线跋涉的关键驿站,更是一位“追光者”在法律星河中启程的序章。回望起点,这位生于桐梓山乡的汉子,其法律征途始于一场破茧成蝶般的突围。



山乡烛火·律考突围


令狐兴中出生于1964年,高考落榜后,17岁的他就站上乡村学校讲台,开启民办教师经历。


2年后,父亲劝他复读考大学,在树人补习班,政治老师的严密逻辑,语文老师的即兴作文训练,为他日后的法律文书写作埋下伏笔。1984年他考入贵州师范大学政教系。思想激荡的80年代,他敢写千字谏言,实习期间组织学生骑行花溪,敢言敢为的秉性初显。


1988年毕业,他进入军工子弟学校,刚工作就执教高三。初生牛犊不怕虎,在第一学期统考后,他竟给出题的资深教师寄去两千余字商榷信。1991年他创办高考补习班被工厂取缔,他与公安科长当堂对峙:“办学不犯法!我还是法学学士!”这场风波带来迷茫,却也开启法律之门——一位朋友送来律考教材:“考律师吧,帮人打官司不要一条路走到黑。”长辈叮嘱:“要考,就要一次通过。”


image.png


令狐兴中铭记1992年的“魔鬼备考”:在遵义山区军工宿舍里,他铺开厚重法典,《中国法制史》如砖块压案,距律考仅150余天,他将课程表压在玻璃板下,白天授课,夜间挑灯苦读《刑法学》《民法学》----法律条文在煤油灯下幻化成扭曲的蝌蚪。凌晨6点的闹钟,子夜12点的星光,见证着他日均不足六小时的睡眠。程序法如迷宫缠绞思维,三次精读仍如坠雾中。


8月上考场,他凭苦读积累的直觉与勇气答完四卷。深秋时节,从遵义地区司法局接过那张230分的成绩单——仅以4分越过226分合格线时,他知道,命运的航道已悄然改向。



法庭鏖战·法治温度


1993年元月,令狐兴中办理停薪留职,离开了军工厂,先是在乌蒙山的一个县城与人合办法律工作室。寒冬接待的一位老支书令人揪心——儿子因无“三证”被收容审查年余,这位奉献半生的老党员,因朴素的“面子”观念陷入无助与羞耻,宁愿煎熬也不愿“麻烦组织”。这深深刺痛了初出茅庐的令狐兴中,体会到法律缺失下普通人的卑微。


更触动他的是一对母子的房产之争:母亲起诉儿子,庭审中竟抛出“儿子强奸我”的骇人指控。这幕亲情撕裂的悲剧,让令狐兴中明白:法律条文是骨架,案件背后的人伦困境、情感纠葛与生存挣扎,才是需要法律人用智慧和良知去触摸的血肉。


1993年底,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遵义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贵州经贸涉外律师事务所遵义分所,与法规处两块牌子一套人马。1994年4月,令狐兴中从国企调入,律师执业之路正式开启。


“律师这个舶来品,在中国经历了三次死亡、三次新生的历程。”从业三十多年,说起律师制度,令狐兴中如数家珍,这是一位亲历者对中国法治坎坷前行的深刻体认。他投身律师行业的90年代初,正是这个重生制度奋力扎根、探索的关键时期。


“你办的不是案件,而是别人的人生。”这句箴言贯穿其执业生涯,揭示了他对律师角色的本质认知。


令狐兴中担任某瓷砖厂法律顾问时,厂方因一笔煤炭采购款被诉。法定代表人认为“该付就付”,仅派财务仓促应诉。庭审中,审判长敏锐察觉异常:被告陈述的用煤量短期内激增极不合理。休庭后,审判长郑重提醒:“请你们法律顾问介入!”


image.png


令狐兴中临危受命,深入调查,真相令人咋舌:狡猾供货商利用管理漏洞,就同一批煤炭,诱使出纳和财务总监分别签下金额欠条和数量欠条,作为两笔独立债务起诉,意图骗取双倍货款!令狐兴中抽丝剥茧,构建坚固证据链,打动了同样专业的审判长。判决书清晰认定两张欠条指向同一笔货款,粉碎了原告图谋。


此役为瓷砖厂挽回近200万元损失,守护了数百工人的饭碗和一个本土企业的存续希望。


另一案例令其至今难忘。20年前,令狐兴中为一个未成年人盗窃案辩护。其他三位法援律师直至开庭才确认身份,既未会见也未阅卷,庭上仅机械重复“未成年人”“初犯”等格式化辩护词。四个瘦小的未成年被告眼神茫然,与敷衍的法援人员构成心碎画面。


“那是我执业生涯最痛心的庭审,”令狐兴中沉重道,“法律援助本该是绝望中的光,却因失职变成冰冷过场,孩子们的声音未被倾听。”这刺痛让他深刻反思法援制度缺陷。


如今,令狐兴中欣慰于改变:财政补贴提升,案件评查完善,其学生郑皓东律师近年承办过二审改判刀下留人(死刑改死缓)的法援案。但他仍清醒:“要让每个受援人感受法治温度,路还很长。”


2011年,令狐兴中荣获“2008—2010年度全国优秀律师”,2017年获“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劳动模范”,这两项国家级荣誉,是对他坚守专业、服务社会、推动行业发展的最高肯定,也彰显了遵义乃至贵州律师在中国法治版图上的身影。



行业变革·舵手领航


2014年8月,令狐兴中当选遵义市律师协会第五届会长,开启了执业律师担任该职的先河,在2018年连任,这一干就是9年。


这不仅是遵义律师行业自治的里程碑,更是落实“两结合”律师管理体制(司法行政指导监督与行业协会服务管理)、推动律师行业走向专业化、职业化、自治化改革大潮中的生动实践。


在任上,他积极推进“两结合”管理:重大事项如律所律师诚信考核、年度考核表彰与司法行政机关共同会商;特别重大事项如增选副会长、修改章程等执行请示报备制度。


在树立律协权威方面,令狐兴中展现出强烈社会责任感——


心系弱势:推动设立农民工、贫困人口法援工作站,成立扶贫基金管理委员会,敞开法律之门,传递行业温暖。


播撒法治:开展“百名律师进百校”等活动,将法治精神根植青少年心田。


化解矛盾:指派律师进驻政法机关和信访部门,发挥第三方作用,用理性法律之光化解积案、弥合裂痕。


提升形象:与遵义中院举办法官律师对话论坛,与市检察机关合办检察官律师辩论赛,开贵州之先,显著提升遵义律师的专业形象和行业影响力。


image.png


协会还严格执业惩戒与实习考核,开展信用等级评定,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而构建“律师之家”,则是令狐兴中办好律师协会的的核心目标。为此,他不遗余力。


在赋能成长方面,他多次邀请名家专家授课,输送前沿知识与技能;在活跃氛围方面,指导专委会举办多样化文体活动,增强活力与归属感;在筑牢后盾方面,突出维权工作,健全机制,在律师权利受侵时第一时间挺身而出;在留存历史方面,他倾力办好《遵义律师》杂志,两度修订出版《遵义市律师志》。


令狐兴中还曾任全国第七、八、九届律师代表大会代表,第九届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理事,贵州省律师协会第五届、六届副会长。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认真履职。作为省律师协会副会长,他分管战略发展、宣传、教育培训、文体指导等,他是贵州律师协会第一位新闻发言人,他推动贵州律师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他推动举办贵州律师第一次大型文艺汇演,他推动首届贵州律师篮球赛和围棋赛——


2019年10月30日,令狐兴中代表遵义律师在全国律协新闻发布会上,通报了《遵义律师社会责任报告》的编制与发布情况。


这份自2012年起每两年发布一次的报告,系统展示了遵义律师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投身法治建设、践行公益事业等方面的卓越贡献。令狐兴中详细解读报告五大篇章,用数据说话:7年间律师人数增长近4倍,党员律师数量显著增加;用案例印证:律师深度参与重大工程项目、涉法涉诉信访化解、脱贫攻坚等关键领域。


站在全国平台发声,这不仅是对遵义律师制度化履行社会责任的集中展示,更凸显了地方律师协会在推动行业参与社会治理、深化律师参政议政方面的积极探索,赢得了广泛关注与赞誉。


遵义律师协会的工作在法治领域的影响,《民主与法制》在2021年第3期在封面上用了题为“遵义律协为何声名远播”进行系列报道,看看四篇文章的标题就知道,责任与担当:在全面履职上“细”做文章。能力与实力:在內强素质上“精”下功夫。平台与舞台:在外塑形象上“化”成口碑。关爱与关照:在建设家园上“练”就精神。


2022年至今,他担任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地方律师协会建设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议政建言·法治推手


令狐兴中是政协贵州省委员会第十一届委员,政协遵义市委员会第二、三届委员,第四、五届常务委员。二十载政协委员生涯,是他法治追光路上的另一条重要轨迹,留下了深刻的履职印记。


推动遵义仲裁委员会的设立,是其参政议政初期的一重要贡献。二十多年前,刚担任市政协委员的令狐兴中,在联组讨论经济纠纷处理难题时,他敏锐提出:“应考虑设立我们自己的仲裁委员会。”当时仅有外地仲裁委在遵义设立的办事处,这与《仲裁法》颁布多年后,遵义撤地设市符合设立仲裁委员会的条件及遵义发展的现状极不相称。


令狐兴中拿出早已写好的提案,得到时任市工商联主席肯定并号召参会委员签字,变成联名提案。好事多磨,过了一段时间,某承办单位对提案的回复是由于没编制没经费不宜成立,在对回复满意度的单子上,他毫不客气的写上坚决不满意,并打上3个惊叹号。这引起了政协主席班子的重视,后来,提案改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回复:将组织相关部门调研,适时设立。


这份提案的种子最终开花结果——2006年4月,遵义仲裁委员会成立。作为该机构连续三届委员会委员和仲裁员,令狐兴中深知其发展的不易,感念众多同仁的付出,也为能在其诞生之初以提案助推而欣慰。二十年来,遵义仲裁委为化解经济纠纷、优化营商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保护未成年人是一项系统工程。执业三十多年,他办理过不少未成年人案件,但触动最深的,却源自政协的一次深度调研。


十多年前,青少年犯罪问题突出。作为市政协委员,令狐兴中建议调研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此次调研历时长,覆盖广。在联系未成年人工作副主席的带领下,调研组深入十余县(区、市)看守所未成年人监室,直面未成年犯罪嫌疑人。


看着一张张稚嫩的脸,刺痛了每一位调研组成员的心。在贵定少年监狱,在红花岗区部分服刑少年犯座谈会上,令狐兴中引用罗曼·罗兰的话鼓励他们:“奋斗十年,面对自己,不把自己当敌人,我们怎能胜利。”告诉他们一定要和自己的过去告别,一定要战胜自己。


调研结束,他深感必须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


次年政协会议上,令狐兴中郑重提交了关于建立专门教育学校的提案。这份凝聚着调研心血和法治关切的提案,得到遵义市委高度重视。经过几年筹备,2012年,经市委常委会决定,在红花岗区设立了第一所专门学校---遵义新雨学校。学校采用军事化管理,挽救那些严重问题少年和家庭无力管教的孩子。


令狐兴中后来参与市律协未保委活动,为孩子们送去冬衣,也从校长“妈妈”处得知,已有学生考上高中、大学或职校,走向新生。这份提案的成功落地,成为他履职生涯的闪亮勋章。“迄今,全市已设立8所专门学校,十余年来挽救问题未成年人超两千名。”令狐兴中说。


政协大会发言,是委员履职的“高光舞台”。令狐兴中精心准备,关注热点难点。曾有一位建筑老板咨询,因政府拖欠八千多万工程款陷入困境。此事触动令狐兴中,他思考后撰写了《关于加强政府诚信建设的建议》的提案,并被选为大会发言材料。


在大会发言环节,令狐兴中铿锵有力陈述政府诚信建设的重要性。那句振聋发聩的“有的老百姓说,信谁都不信政府,可见,政府诚信建设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引发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会后,有资深委员当面赞扬他敢谏诤言,称“政协委员就该这样”,充分展现了律师委员直面问题的勇气和推动法治建设的担当。


2012年,震惊全国的毕节5名儿童垃圾箱取暖中毒身亡事件后,令狐兴中撰写了关于加强社会救助能力建设的提案,在2013年新一届一次会议上,被选为大会发言,他的发言,引起出席会议领导的高度重视。组织大会发言材料的省政协副秘书长会后肯定道:“没想到新委员发言还可以。”


从市到省,从提案到大会发言,令狐兴中始终认为,政协是律师成长、发声、贡献智慧的重要平台。站在发言席上,代表的不仅是个人,更是中国律师心系家国、建言献策的形象。



步履不停·追光不息


如今,卸任遵义市律师协会会长的令狐兴中,还担任着上海中联(遵义)律师事务所执委会主任,遵义市法学会第三届副会长,民建遵义市委法治工作委员会主任、贵州省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贵州省律师协会第七届副监事长等社会职务。


image.png

令狐兴中(左一)与张思之律师(右一)


从湘江河畔的启程,到法庭鏖战的淬炼,再到引领行业的变革与二十年议政建言的深耕,令狐兴中的身影深深烙印在遵义乃至贵州法治发展的脉络里。他依然活跃在律所管理、行业指导和法学研究的前沿,肩挑重任,步履不停。


回望过往风雨兼程,这位“追光者”有着最深切的体悟:“人们常说,法律是冰冷的。但三十多年的经历告诉我,法律不仅是冰冷的,法律也是温情的;法律不仅是高大上的,法律更是不容突破底线的;与法律有关的那些人和事,有时展现了人间的美与爱,有时又将人性的弱点彻底暴露无遗。”这份复杂而深刻的认知,正是他数十年如一日,在法庭内外、在行业之中、在议政路上,执着追寻法治之光的动力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