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的位置: 首页>>协会动态

专栏|三十年·三十人——戴宗诚律师

发布时间:2025-08-05 编辑: 点击:80

在贵州仁怀这片因酒而兴、因酒而名的热土上,“止争”二字在老百姓和法律圈中,有着沉甸甸的分量。


这不仅是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名字,更是该所掌舵人戴宗诚律师三十余载执业生涯最精准的注脚。


图片


这位常年奔走于矛盾纠纷第一线的法律人,身影不仅出现在法庭上,还深深烙印在田埂泥泞的乡间小道,飘着炊烟的农家土炕,以及机器轰鸣的拆迁现场。


他以法律为针,以温度为线,“缝合”着矛盾纠纷,用“定纷止争”的信念与实践,生动诠释了律师职业超越诉讼胜负的另一种价值——化解矛盾,弥合分歧,守护和谐。



心怀责任


作为一名拥有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戴宗诚深知,律师袍所承载的,不仅是法律赋予的权利与义务,更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社会使命。


他始终将“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诚信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坚持定期参加政治理论学习,密切关注党的方针政策、国家大政方针以及地方发展部署。


他习惯性地将依法治国、乡村振兴、优化营商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精神,融入到为政府、企业、群众提供的每一份法律意见书、每一次风险提示、每一场纠纷调解中。


“律师不仅是当事人的代理人,更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者,是党的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的协助者。”这是他时常挂在嘴边,也刻在心底的执业信条。


这种高度的政治自觉,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的执业方向,也赋予了他超越一般代理角色的清醒站位。“律师的作用,不该只是递状子、上法庭,追求个你输我赢。”


图片


戴宗诚对此有着深刻而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在矛盾日益多元复杂的当下,律师应当怀有更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成为社会矛盾的“减压阀”和“润滑剂”,努力让尖锐的冲突实现“软着陆”。他形象地将自己定位为“调解师”,甚至是“第三方医生”。


特别是在担任政府和企业法律顾问时,他从不简单地站在委托人的“单方立场”上,只想着如何打赢官司或使客户利益最大化。他更像一位冷静的“诊断者”和“治疗者”——深入剖析纠纷产生的深层次根源,敏锐识别潜在的法律风险和社会风险(“查隐患”),然后,基于法律、政策、人情、事理的综合考量,提出既能解决当前矛盾,又能兼顾各方长远利益、促进关系修复的建设性方案(“开药方”)。他深知,很多纠纷的源头在于沟通不畅、信任缺失或规则不明,而律师的专业和客观立场,恰恰是重建沟通桥梁、修复信任裂痕、明晰规则边界的关键力量。



担当践行


拆迁补偿、农民工欠薪、企业改制遗留问题、群体性上访事件……这些被视为耗时耗力、风险高、收益不确定甚至“惹麻烦”的“硬骨头”“烫手山芋”,在戴宗诚的执业版图中,却占据了重要位置。


在他看来,这恰恰是“律师担当”最直接的体现。“仁怀是酱香白酒的核心产区,企业众多,产业链复杂。同时,城市发展快,征地拆迁、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这些领域利益交织,矛盾容易集中爆发,最需要法律专业力量及时、深入地介入疏导。”他精准地把握住了地方发展脉搏中的痛点。


因此,他不仅“被动”接案,更主动作为。他积极参与当地政府、司法局、信访部门组织的疑难复杂案件研讨会、重大决策风险评估会,从法律角度提供专业、务实、具有可操作性的意见。


面对情绪激动的上访群众,他总能耐心地搬个小板凳,坐在人群中间,用地道的方言,掰开了揉碎了讲解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引导大家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权。他坚信,很多矛盾的升级,源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对法律程序的误解。


2013年的仁怀某拆迁案,是戴宗诚“止争”智慧与担当的一次集中检阅。因对安置补偿方案存在重大分歧,几十户村民坚决不肯搬迁,工程进度严重受阻,各方压力巨大。


戴宗诚受委托介入后,没有坐在办公室看材料,而是顶着盛夏的烈日,一户一户地走访,蹲在田埂边、坐在农户的堂屋里,递上烟,耐心倾听他们的担忧和诉求。汗水浸湿了他的衬衫,但他更在意的是摸清矛盾的症结。


图片


经过深入细致地走访和核实,他发现问题的核心并非村民无理取闹,而是“补偿款发放流程冗长,迟迟未能足额到户”和“承诺的新宅基地位置、三通一平迟迟未能落实”这两大实际困难,严重损害了村民的合法权益。


找到了“病根”,他迅速“开方”。一方面,他紧急向政府相关部门反映实情,建议特事特办,“先集中力量解决村民最关切的补偿款支付和新宅基地落实问题,用实际行动重建信任”;另一方面,他反复与村民代表沟通,坦诚说明工程的紧迫性和政府的难处,恳请大家“给解决问题留出必要的时间,相信法律和政策的公正性”。


他奔波于政府各部门与村民之间,充当沟通的桥梁,协调解决方案,落实工作细节。最终,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村民的实际困难得到解决,心结渐解,搬迁工作得以顺利完成,重点工程按下了重启键。这场看似“死结”的纠纷,在他的“望闻问切”和坚持不懈下,最终得到妥善化解。



诠释责任


戴宗诚的执业生涯,是由一个个以“和”为贵、以“助”为本的故事串联起来的。他办公室的柜子里,珍藏的不仅是胜诉判决的荣耀,还有当事人释怀的笑容和一面面饱含谢意的锦旗。


2011年,某建筑工地53名农民工的血汗钱被拖欠,年关将近,工人心急如焚。戴宗诚了解情况后,二话不说,立即带着两名年轻律师投入工作。


图片


他们熬了几个通宵,整理出厚厚一叠详实的考勤记录、工资单、分包合同等证据。戴宗诚亲自带队找到施工方负责人,没有疾言厉色,而是条分缕析地摆事实、讲法律、谈后果,更强调农民工家庭年关的艰难。


经过几轮有理有据有情的谈判,施工方终于支付了全部欠薪。当农民工们拿到久违的工钱时,激动地围住戴宗诚,用粗糙的手紧紧地握住他。而戴宗诚和团队,却主动放弃了数万元的律师代理费。“看到他们能安心回家过年,比收多少代理费都值。”他淡然地说。


2012年,为帮助一位经营者追回被拖欠的15万元水泥货款,案件本可依法起诉,但在深入了解对方企业的实际困难后,戴宗诚选择了更费心力的调解之路。


他多次组织双方坐下来协商,分析诉讼可能带来的“两败俱伤”,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还款方案。最终促成和解,货款得以分期收回。而戴宗诚再次放弃了本应收取的代理费,只轻描淡写地说:“纠纷解决了就好,钱慢慢挣。”


还有一次,某酒厂拖欠工人工资50余万元,民工们找到戴宗诚,他毅然提供无偿法律援助。他快速收集证据,向劳动监察部门反映,并准备诉讼材料。在他的努力下,企业很快筹集到资金,支付了拖欠的工资。


图片


他还组织律所律师为山区贫困学生捐款捐物,购买学习用品;寒冬腊月,他惦记着看守所里衣衫单薄的犯罪嫌疑人,自掏腰包购买棉被送去;在街头巷尾遇到法律咨询的群众,他总是耐心解答,从不计较是否有委托……这些点点滴滴,汇聚成他执业路上温暖的溪流。


“律师的价值,不在赚了多少钱,而在于帮多少人卸下了心里的‘疙瘩’,解开了生活的‘结’,让多少可能激化的矛盾归于平静。”这是戴宗诚最朴素的执业价值观。


三十多载春秋,他办理了许许多多法律援助案件,为困难群众、弱势群体挽回的经济损失数以百万计。


这些案件,是他精湛专业能力的体现,更是他坚守职业伦理、心怀大爱、以“止争”促和谐的责任与担当。他用行动证明,律师的口碑,不仅立在法庭之上,更立在当事人心中,立在每一次化干戈为玉帛的无声奉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