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的位置: 首页>>协会动态

专栏|三十年·不止三十人——胡双林律师

发布时间:2025-08-28 编辑: 点击:14

遵义市播州区遵南大道的车流日夜不息,侨龙财智国际B栋14层的灯光却常常亮至深夜。胡双林推开窗,凝望着这座被灯火点亮的城市——这里见证了他从一个屡试不第的法学青年,到贵州法渡源律师事务所掌舵人的十四载风雨兼程。


image.png



深耕细作


1985年,胡双林出生在播州区三岔镇,2009年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专业毕业后的日子却布满荆棘。重庆房地产公司销售员的工作与法律梦想相去甚远其后几年辗转于四川、重庆、贵州等地,一边“考公”,一边打工,一边在灯下苦读,备战司法考试。2010年,法律职业资格证终于被他握在手中,成为他命运之舟的船票。



2011年,胡双林进入贵州山一律师事务所实习,次年正式执业。彼时恰逢遵义经济腾飞,法律需求激增。他敏锐抓住机遇,从担任一家房开公司法律顾问开始,逐渐在房地产与建设工程领域深耕细作,积累了宝贵的客户资源与专业经验。


七年时光后,他内心涌动着变革的渴望。一家创新律所向他发出邀请,虽未成行,却点燃了他对行业未来的思考:“不能新瓶装老酒,要有新思维。”



律所“试验田”


2018年,贵州法渡源律师事务所正式挂牌成立,这正是胡双林的“试验田”


创业维艰。胡双林曾满怀热情推行“公司制”律所新模式,却在一年后遭遇水土不服。他果断调整,探索出“提成制与公司制并轨运行”的灵活机制。


他深知,律所真正的灵魂在于人。在法渡源,“温度”二字被具象为无数细节:每位律师生日时温馨的PT、新同事庄重的入职仪式、实习律师转正时的加袍典礼、困难同事手中的无息借款……“我们以前感受到律师是各自为政,一盘散沙。法渡源要聚沙成塔,以心暖人。”胡双林如是说。


image.png


温度之外,胡双林以“精品”为专业立身之本。他深知专业是律师的脊梁。在法渡源,“行知法渡”周四学习会风雨无阻,人人参与讲与听;法律大讲堂上,每位律师都需登台锤炼;模拟法庭则成为实战预演的熔炉。这种对专业的淬炼,源于他对执业初心的坚守——那些法援案件曾一次次重塑他对律师价值的认知。


2014年,一位在遵义上海路工地受伤的农民工,孤苦无援地躺在病床上。法援中心指派胡双林代理此案。他深入调查,多方奔走,最终为这位被遗忘在角落的劳动者争取到救命钱。


“看到他孑然一身的样子,我明白了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是困境中的一条活路。”同一年,务川青年杨某在劝架中被裹挟进斗殴致人死亡,一审被判无期。胡双林受命给予法律援助,三次赴省高院沟通,以“受邀劝架、激情参与”为核心辩护,终使二审改判十五年。


而最考验他职业信念的,是十多年前那起轰动遵义的拐卖妇女儿童案。主犯“万婆婆”罪行令人发指,导致多个家庭破碎。初出茅庐的胡双林面对此案“如履薄冰”——公安部督导,舆情汹涌,罪行滔天。他顶着巨大压力,在卷宗里熬过无数深夜,最终从法律缝隙中捕捉到一丝微光:所有被拐儿童均未遭受虐待。他据此提出罪轻辩护,使判决从死刑改为无期。质疑声如潮水般涌来时,他只坚定回应:“再深的罪恶,也享有法律赋予的辩护权。这是法治的底线。”



律师的价值


如今的胡双林身兼数职:贵州省律师协会理事、遵义市律师协会监事会副主席、播州区政协委员……但他始终不忘来时的初心。律所党支部成立以来,他带领党员律师办理法援案件、参与涉法涉诉信访化解、为困难群众捐款捐物、深入基层普法宣讲。2024年,他荣获贵州省“最美乡村振兴律师”称号——这枚奖章背后,是法渡源团队无数次走进村寨校园的普法足迹。


image.png


“律师的价值,最初是挣钱养家,”胡双林坦诚道,“但走过这些年,我明白了更重要的东西——是让法的温度与力量抵达每个角落。”当他在模拟法庭上为新律师整理袍服,当他在村小普法后孩子们围上来喊“胡老师”,当受助的农民工发来感谢短信……他看见了法律工作最深的意义:渡人,亦渡己。


夜幕下的播州华灯初上,胡双林办公室的灯依然亮着。灯光映照着墙上“以法者之名,渡事者之困,达秩序之源”的所训。这灯光,是暗夜里的航标,亦是法治长路上不熄的薪火——照亮他人的渡口,也映照着一个法律人未曾冷却的初心。法之渡,终需仁者掌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