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的位置: 首页>>协会动态

专栏|三十年·三十人——贾国生律师

发布时间:2025-08-11 编辑: 点击:21

清晨,贾国生办公室的窗外是渐渐苏醒的城市脉络,窗内是纤尘不染的办公环境,案头卷宗整齐,空气里只有纸张和淡淡的茶香。


图片


这份属于律师的沉静与秩序,很难让人联想到,他职业生涯的起点,竟是三十多年前鸭溪酒厂那蒸腾着灼人热气、弥漫着浓烈酱香的烤酒车间。


在那里,一个年轻的政法毕业生,穿着被汗水反复浸透的工装,在发酵池的轰鸣声和翻滚的热浪中,一手握着搅动酒糟的木锨,一手紧攥着复习律师资格考试的书本——酱香与墨香,汗水与梦想,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以一种近乎粗粝的方式,共同“发酵”出了一位遵义律师的雏形。



初心:乡土烙印与烤炉坚守


贾国生的法律之梦,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深深根植于他生于斯、长于斯的黔北乡土。


1969年,他出生于遵义县龙坪镇的农村。在那里,他目睹了太多因法律意识淡薄而发生的邻里纠纷,更痛心地看到那些势单力薄的乡亲,在强者的欺凌面前,眼中流露出的无助与绝望。“那些眼神,让人心疼。”多年后,他回忆道。


正是这份源自乡土、对弱势群体的深切同情和对公平正义的本能渴望,一颗种子埋在了少年心中。他渴望拥有专业知识,为基层群众、为弱者发声,用法律守护他们应有的尊严和权益。这份朴素的赤子情怀,成为了他人生航向的罗盘。


1989年,怀揣着这份沉甸甸的初心,贾国生考入了贵州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开始了系统的法律学习。


两年后,作为那个年代基层政法系统的“科班”中坚,他却被分配到了当时效益红火、令人艳羡的贵州鸭溪窖酒厂。


虽然被安排在厂司法调解办公室,但新人下车间实习是惯例。于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一个梦想着在法庭上为弱者辩护的年轻人,走进了热气蒸腾、酒香浓烈的烤酒车间。


图片


梦想与现实,在此刻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然而,贾国生没有让梦想在高温中蒸发。他选择了最接地气的坚守方式——一边烤酒,一边准备律师资格考试。


轰鸣的机器声是背景音,蒸腾的热气是天然“桑拿”,汗水浸透工装是日常,而手中紧攥的法律书本,则是连接那个初心与未来的舟楫。这“酒香墨香交织”的独特备考经历,成为他职业生涯最深的底色。


得益于扎实的学习功底和泡图书馆积累的案例知识,他顺利通过了考试,搭上了当时推动律师制度改革的“春风快车”。



案海:智守锰矿风云 勇破房开困局


1994年,他成为遵义地区商贸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兼职律师,开始了“双肩挑”的生涯——一边为酒厂追讨遍布全国的陈年欠款,风尘仆仆,阅尽世情;一边在厂方领导的支持下,以律师身份为厂里法律事务“加分”,在实践中迅速成长。


这烤炉边起步的艰辛与机遇,锻造了他务实、坚韧的品格,也让他对法律服务于经济生活的实践有了最接地气的理解。


贾国生的执业之路,并非坦途,而是由一个个复杂疑难案件铺就的荆棘与荣光之路。在他丰富的案例库中,两起案件尤为闪耀,充分展现了一名律师的专业深度与智慧担当。


“锰矿风云”中的国际博弈 (2006年):一纸单价为1600美元/吨的锰矿买卖合同,因国际市场因素单价飙升至5500美元,让遵义某村办企业陷入违约困境,面临法国公司索赔40万美元的仲裁,证据对企业极为不利,败诉似乎已成定局。


图片


贾国生临危受命,他没有拘泥于僵硬的合同条款,而是敏锐地抓住了案件背后的“国情”与“社情”。在仲裁庭上,他动情陈述:“这是一家地处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村办企业,设备落后,效益微薄。40万美元的违约金,足以压垮它和它背后的乡亲们。”他恳请仲裁庭考虑执行的现实困难。最终,凭借对情、理、法的平衡,和务实的谈判策略,成功促成和解,企业仅赔付15万美元,挽回了25万美元的损失。此案不仅是为企业止损,更是在国际商事规则框架下,为中国本土弱势企业争取生存空间的一次智慧发声。


“澳门路困局”的破冰者 (2011年):遵义澳门路一处5000多平米的营业房,因房开公司陷入租赁、抵押、多重买卖的困局,导致百余户购房者血汗钱落空,绝望之下群众堵塞道路,酿成群体事件。


贾国生带领律师团队挺身而出,成为百余户购房者的维权主心骨。面对错综复杂的合同关系,团队展现了非凡的专业能力。


第一步,梳理法律关系。审查合同,抽丝剥茧,厘清各方权利义务,引导购房户通过合法途径理性维权。


第二步,破局兑现。当发现胜诉判决面临“执行难”——标的物复杂,无人敢接盘,债权仍是“纸上权利”时,他们没有止步。贾国生团队创新思路,积极斡旋,配合政府引进第三方主体,盘活资产,最终成功变现,让购房户的纸上权利变成了口袋里的真金白银。


这不仅化解了一场社会风险,更以“法律+商业”的创新模式,为复杂纠纷的解决提供了“遵义样本”,赢得了政府表彰和民众口碑。


这两起案件,一为“守”,在劣势中为中国企业据理力争;一为“攻”,在乱局中为弱势群体开辟生路。它们如同两面镜子,映照出贾国生对法律本质的深刻理解:法律不仅是冰冷的条文,更是解决社会矛盾、守护公平正义的活水。



信条:“荣辱与共”


谈及三十余载的办案体会,贾国生的话语朴实而有力:“不管面对哪个当事人,都是把当事人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


他深知当事人的焦虑与期盼。“你们要把我的事放在心上”,这是委托人最常说的话,也是最沉甸甸的托付。因此,他习惯于在接案伊始就郑重承诺:“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和你们荣辱与共,你们的事就是我们的事。”这绝非客套,而是融入血脉的执业伦理。


他坚信,唯有将心比心,视当事人之忧为己忧,才能真正激发律师的责任感与创造力,穷尽一切合法途径争取最优结果。这份“荣辱与共”的承诺,是他赢得当事人信任的基石,也是他依靠“专业知识、优质服务”安身立命的根本之道。它超越了简单的服务关系,升华为一种基于职业尊严与人性温度的道义担当。


图片


作为贵州舸林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和副主任,贾国生深知律师行业的未来在于新人。在带教十余名实习律师并见证他们成长为各所骨干的过程中,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传帮带”之道。


以案为书,固本培元——“如果没有案件,没有出庭,我就把过去办理的案件卷宗交给他们。”尘封的卷宗是活教材,让新人通过复盘熟悉流程、感受实战氛围,打牢基本功。


思辨为先,不唯结果——面对疑难复杂旧案,他要求新人针对关键性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即使案件已有判决,也必须独立思考,形成对法律事实、法律关系的独立认知。“有自己的看法”是他对新人独立思考能力的刚性要求,引导他们不盲从,练就批判性法律思维。


实战锤炼,扶上马送一程——当有新案源需出庭时,他让实习律师主导制作基础材料、拟定诉讼思路,自己则扮演“打磨者”和“把关人”的角色,提出修改意见。对于特别复杂的案件,他会先勾勒出宏观诉讼策略,再由新人围绕此框架深入准备。这种“放手”与“托底”并重的模式,既给予成长空间,又确保案件质量,让新人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执业以来,贾国生先后被评为“遵义市先进律师”“贵州省优秀律师”等荣誉称号,2015年荣获“遵义市律师行业奉献奖”,在脱贫攻坚期间,他用心用情对口帮扶汇川区松林镇庙林村,被评为“汇川区优秀政协委员”。


回望贾国生三十余载的律师路,仿佛一坛精心酿造的陈年酱香。起点,是那蒸腾着梦想与汗水的烤酒车间,生涩的知识在现实的“高温”与“发酵”中,淬炼出最初的醇厚基底。


图片


他亲历了律师制度改革的“投粮”时刻,也见证了法治环境日臻成熟的“窖藏”历程。从乌江河畔的农家子弟,到尽责敬业的执业律师,再到参政议政的政协委员,贾国生始终未曾忘记最初那粒“为弱者发声”的麦芽。这位“法律匠人”,以专业、热忱与责任,用心血“酿造”出了一瓶名为“公平正义”的好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