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三十年·三十人——黎治忠律师
发布时间:2025-08-07 编辑: 点击:21
从贵州大学哲学系的思辨启蒙,到遵义市法律顾问处的实务启航,黎治忠的职业生涯始于1986年中国法治建设的破晓时分。
三十余载沧桑巨变,他亲历律师行业从寥若晨星到蓬勃兴盛,身份从体制内的法律顾问到合伙制律所的开拓者。
环境在变,角色在变,唯有一个信念如磐石般不移:以赤诚之心,守护法律尊严,捍卫当事人合法权益。这份初心,照亮了他30余年、办理逾3000件案件的漫长法治征途。
黎治忠出生于1968年7月,1986年考入贵州大学哲学系。大学毕业后,黎治忠被分配到遵义市(现红花岗区)司法局法律顾问处,正式开启了法律职业生涯。
彼时,“律师”还是一个稀缺的职业,“遵义的部分县域甚至尚未设立法律顾问处,法律服务需求巨大而供给严重不足。”黎治忠说。
当时经济条件较差、社会治安压力大,抢劫、盗窃、打架、斗殴等案件高发,法律顾问处处理的案件也主要集中在刑事以及婚姻家庭、合同纠纷等。
深知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也为了更好地适应工作,黎治忠并未止步于大学文凭。他报考了西南政法学院的函授班(教学点设在贵阳)。开始了三年边工作、边学习的历程。每年两次赴贵阳集中学习,其余时间靠严格的自学完成学校布置的文章、作业。这段学习经历,是他法律专业知识体系构建的关键时期。
“当时遵义市法律顾问处仅有几个人,成员背景多元,既有科班出身的法律系毕业生,也有半路出家的。”黎治忠说:“我们就跟着科班出身的学习,不断的向老同志请教,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这种虚心求教、团队协作的氛围,成为他快速成长的沃土。
重大案件会商机制是当时提升办案质量的重要保障。“遇到重大疑难案件,不管是刑事的还是民事的,就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一起来研判。”黎治忠回忆道,这种集思广益、严谨研判的形式和精神内核,与今日并无二致。
那个年代的律师,“首先得吃苦耐劳”。案件常常深入偏远农村,处理的多是乡邻间的纠纷,打架斗殴、寻衅滋事等。黎治忠清晰地记得1994年春节过后的一次经历:为处理一起仁怀茅台镇的相邻纠纷案,法院定在正月十三开庭,当天清晨,他们冒着严寒,辗转乘车七、八个小时抵达当地。开完庭休息一晚,到了正月十四,准备返程过年时,却碰上凝冻天气,仁怀到遵义的公路封闭。最终,他们被困在茅台镇,错过了正月十五与家人团聚的重要时刻,直到道路解封才得以返回。
而这趟艰辛旅程所代理的案件,收费仅150元。这样的经历,深刻诠释了早期律师在物质匮乏、交通不便条件下,为法治建设所付出的艰辛努力。
随着体制改革,黎治忠所在的法律顾问处更名为遵义市律师事务所。
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中国律师行业迎来了关键性的改制节点,“铁饭碗”与“泥饭碗”的抉择。2000年,面对国家要求律师事务所必须与体制“脱钩”的政策,黎治忠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留在体制内,有继续发展的潜力,但也意味着放弃律师职业;选择继续执业,则必须辞职,捧起充满不确定性的‘泥饭碗’。”
那时,黎治忠已经担任遵义市律师事务所主任,“是个实打实的副科级岗位,当时大家都很不理解,我心里其实也有过纠结,有过挣扎。” 黎治忠坦言。
但最终,对律师职业的热爱与信念让他做出了决断。“律师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兴的朝阳职业,我也想通过自己的点滴努力,推动中国法治建设。”最终,他放弃了“铁饭碗”,选择了专职律师之路。
辞职后,黎治忠创办了贵州上善律师事务所,投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他将合伙所的发展探索视为“中国法治建设的一个缩影”,是一个“在发展中摸索,在摸索中发展”的螺旋上升过程。这其中,他特别关注两个核心问题:一是队伍的建设。如何吸引、培养、凝聚高素质的法律人才,打造专业化、职业化的律师团队;二是律所的管理。如何建立科学、规范、高效且符合律师职业特点的律所管理机制,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时代要求。这些问题,是他作为律所创始人和管理者持续思考和实践的重心。
目前,该所拥有执业律师24名,加上助理和行政人员共30余人,其中党员9名,律所已成立党支部。
“我们以党建为引领,以制度为保障,打造学习型、专业型团队。”黎治忠说,他将“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落到实处。律所建立了每周一次、风雨无阻的学习制度。内容涵盖国家大政方针、时事政治解读、新颁布法律法规的深度研习以及重大疑难案件的集体研讨。这不仅是知识的更新,更是政治素养、法治思维和实战能力的持续锻造。
与此同时,该所还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律师的先锋模范作用,将党建工作与律所管理、业务发展、人才培养、文化建设深度融合,确保律所发展的正确方向,引导律师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以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来开展工作”——这句朴素而铿锵的执业信条,是黎治忠律师法律生涯中始终高擎的火炬,照亮了他办理近3000件案件的漫漫长路。
无论案件大小、环境变迁,这份对委托人的郑重承诺从未动摇。而这份贯穿始终的初心与坚守,最终结出了令人肃然起敬的果实:自2003年他创立上善律师事务所以来,二十余年间,律所及其全体律师保持着“零投诉、零处罚”的纪录。
自2011年担任遵义市政协委员,并于2016年起连续担任市人大代表至今,黎治忠将履职视为法律人服务社会的延伸与升华,他始终立足专业,心怀民生,积极建言献策,累计提交提案、议案、建议、意见31件。
黎治忠的参政议政实践,鲜明地体现了专业所长与民生所盼的紧密结合。
一是聚焦法治建设,力促司法公正。针对“案多人少”的矛盾,他提出“关于员额法官数量有限,应当加强法官队伍责任心培养、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市县级惩戒委员会以发挥其作用的建议”;在刑事执行领域,他关注刑事判决中财产性判项的履行对服刑人员减刑、假释的作用和意义。
二是护航市场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他从宏观层面提出“关于打造中国酱香酒交易博览城,推动遵义南部商贸物流集聚区快速健康发展的建议”;针对法律服务市场乱象,他提交过“关于支持做好中介机构营商环境保护工作的建议”。
三是心系百姓福祉,关切民生细节。“关于优化公交车线路、班次及增设公交候车厅便民座椅的建议”,这样看似细微却关乎市民日常出行体验的提案,正是他“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生动写照。
十四年的履职历程,黎治忠始终秉持着那份源自法庭、源自律所的初心——以专业力量守护合法权益,促进公正,提升服务。他将法律人的严谨、务实与深厚的社会责任感融入参政议政的每一份建议中,在更广阔的公共治理舞台上,持续践行着一名法律工作者对法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坚定承诺。
作为深耕行业三十多年的资深律师,黎治忠在欣慰于越来越多年轻人怀抱法治理想涌入行业,为队伍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内心也萦绕着深切的忧思——如何锻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维护正义、恪守诚信的高素质律师队伍。
“作为为当事人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的工作者,律师凭借业务能力和素养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承担着保证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责使命。”黎治忠说,律师执业活动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政治性和社会影响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对律师个体能力和素质的要求较高,还需要律师队伍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因此,每一名律师,都必须牢牢把握律师行业发展正确的政治方向。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下行压力传导至法律服务市场,对初入行的年轻律师冲击尤为剧烈。”黎治忠说。“案源不稳、收入不高,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焦虑。”黎治忠敏锐地捕捉到这股弥漫在年轻群体中的不安。他深知,这种生存压力和发展困境若长期得不到缓解,后果堪忧,将会动摇行业根基,消解职业热爱,拉低队伍质量。
黎治忠对此忧心忡忡,“我们作为管理者,作为前辈,不能袖手旁观。年轻律师的困境,就是行业面临的困境。”
但与此同时,黎治忠也强调: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化,律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伦理始终是安身立命之本,是维护司法公正、守护当事人权益不可逾越的底线。他经常告诫所里的律师:“一个律师如果不加强政治和业务的学习,那么你办理刑事案件,无异于谋财害命。办理民事案件,无异于骗取钱财。”
此言虽显尖锐,却凝聚了他执业生涯的深刻体悟,“在刑事案件中,当事人是将身家性命、人身自由的希望完全托付于你。没有过硬的政治素养和精湛的业务能力,如何能明辨是非、据理力争?如何能在关键时刻挽救不该失去的自由甚至生命?在民事案件中,当事人是将财产权益、纠纷解决的期望寄托于你。缺乏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严谨的执业态度,如何能有效维护其合法权益?这岂不是一种辜负和欺骗?”
除了年轻律师自身的成长压力,黎治忠还敏锐地指出,无序的市场竞争是侵蚀行业健康、打击年轻律师信心的另一大毒瘤。他观察到这种无序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外部冲击。大量非正规的法律咨询、服务机构充斥市场,以低价、不规范甚至误导性的服务扰乱秩序。
内部倾轧。部分律师或律所陷入恶性价格竞争,收费“无底线、无下限”,严重背离法律服务价值。
“这种无序竞争的结果,是劣币驱逐良币,严重损害律师事业的专业形象和长远发展。”黎治忠强调,“如果不及时加以有效管控和引导,会让踏实钻研业务、恪守职业操守的年轻律师感到寒心,对行业的未来失去信心,进而加剧人才流失。”
黎治忠的忧思与呼吁,他推动净化执业环境的行动,他对律所“学习型组织”的执着构建,无不指向同一个目标——为年轻一代拨亮前行的灯芯。“要让专业的精神、诚信的品格、守护权益的执着,在新一代律师手中接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