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三十年·三十人——廖锦荣律师
发布时间:2025-08-04 编辑: 点击:17
1983年遵义上海路与澳门路交界的长征永佳低压电器厂车间里,空气里弥漫着金属切削液的刺鼻气味。21岁的廖锦荣俯身在机床前,工装口袋里偶尔会揣着几本卷了边的书。
当工友们在午休时抽烟闲聊,这个年轻的工人总蹲在车间角落,专注地啃读着那些书页。铣床的轰鸣是那个年代产业工人的命运交响,而廖锦荣在齿轮咬合声中,正悄然为自己积蓄着另一种力量——一种不甘于现状、渴望挣脱命运齿轮的向上之力。那书页间的文字,就是他磨砺着的一把钥匙,一把试图开启更广阔人生之门的钥匙。
廖锦荣1962年生于贵阳,7岁随家迁居遵义。在遵义八中的课堂上经历两次高考失利后,1981年他走进长征技校大门,两年后学成毕业,进入永佳低压电器厂当上了一名磨具钳工。
流水线上的生活刻板而沉重,但改革开放的春风正掠过这座小小的山城。当“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标语刷满街头,这个年轻工人心底蛰伏的渴望被唤醒了。
“提升本领!”——这个朴素的信念驱使他在下班后奔向原红旗小学的补习课堂。
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的春雷乍响,百业待兴的中国亟待知识补血。 为弥补人才断层,国家大力发展职大、夜大、函大与电大教育。其中,国家广播电视大学(电大)的兴起,为无数渴望知识却困于岗位的在职青年,骤然打开了通向高等教育的大门。
1985年,廖锦荣通过补习考上了贵州电大,专业是“法学”。“那时对法律其实很陌生。”他坦言,“但刚刚改革开放,报纸广播总在提‘法制建设’,心里就觉得这东西很重要,很庄严。” 这分朴素的好奇与向往,驱使他填报了法学专业。
经过申请,厂领导同意他脱产学习两年,双方签订了明确的协议。彼时遵义电大尚未成立,贵州电大的教学点设在遵义医学院。此后,廖锦荣成了医学院阶梯教室里的特殊学生,课程排得满满当当。
他异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每天需要横跨城区往返于工厂、学校和家庭之间,风雨无阻。那个年代,“干部知识化、工人知识化”是社会的主旋律,知识的价值被空前重视,廖锦荣正是这股浪潮中奋力前行的弄潮儿。
1987年,廖锦荣完成了电大学业,带着大专文凭回到了永佳厂。
模具、铣床、油污依旧,但两年的法律学习已悄然改变了他的内心世界和看待问题的视角。他不再仅仅只是一个技术娴熟的钳工。
1988年,全国第二次律师资格考试即将举行。廖锦荣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改变人生的机会。他没有犹豫,立刻报了名。
备考是艰苦的,那个年代,市面上几乎没有针对律考的专门辅导资料。廖锦荣能依靠的只有电大时期的教材、笔记和自己整理的讲义。工作之余,他把自己关在狭小的宿舍里,反复研读,将那些抽象的法条与电大老师讲解的案例一一对应、消化。
关键的1988年9月底到来了。采访时,他从抽屉里找出了那张纸页泛黄的准考证。
连续三天的高强度考试,是一场智力与毅力的双重考验。廖锦荣惊喜地发现,考题的范围和深度与他电大所学的内容高度契合。
当最后一门考试的结束铃声响起,他长舒了一口气,疲惫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多年的努力,都凝结在这三天的答卷中。
拿到《律师资格证书》那天,工友们争相传看,惊叹不已。
然而,喜悦之余,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摆在了廖锦荣面前:“证是考到了,可是,律所的门朝哪边开?我一个工厂工人,谁也不认识,怎么才能当上律师?”
手握金钥匙,却找不到那扇门,兴奋很快被迷茫取代。
就在廖锦荣几乎要将律师梦暂时束之高阁,继续专注于车间工作时,一次偶然的家庭闲谈带来了转机。一位亲戚得知他通过了律师资格考试,非常惊讶,随即热心地对他说:“哎呀,你怎么不早说!我有个嫂子就在遵义地区律师事务所上班!”
后来,在这位亲戚的引荐下,廖锦荣鼓起勇气,带着他的律师资格证书,敲开了遵义地区律师事务所的大门。
1989年1月,廖锦荣正式成为遵义地区律师事务所的一名兼职律师。这一刻,他的人生轨迹发生了实质性的偏转。然而,这并非意味着告别工厂。他的生活进入了更加忙碌的“双轨制”。
白天,他穿着工装,在车间里与冰冷的金属和轰鸣的机器为伍,完成定额的生产任务。下班后或休息日到律师事务所,在指导律师的带领下,接触案件、学习实务、协助处理法律文书。没有案子时,他就如饥似渴地翻阅所里的卷宗,学习前辈的办案思路和文书写作。
法律专业背景还给他带来了另一段独特的人生插曲。工厂所在的辖区派出所因工作需要,向各单位借调人员充实联防队伍。厂领导考虑到廖锦荣学过法律,沟通能力和责任心都较强,便推荐了他。于是,他又多了一重身份——兼职的联防队员。
在接下来约一年的时间里,他做过治安巡逻,也协助派出所民警进行现场处置、维持秩序、调解纠纷。这段经历让他近距离接触到了最基层的社会矛盾和治安问题,将书本上的法律条文与现实生活中的冲突、纠纷、违法行为直接对应起来。
时间来到1993年。廖锦荣被调入工厂的“企业管理办公室”,参与起草、审查和修订工厂内部的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劳动合同范本等,为企业追讨过被拖欠的货款,这份工作让他得以将法律知识融入企业管理实践。
同年3月,他在律师执业上也更进一步,从遵义地区律师事务所转到了原贵州遵义经济律师事务所(后更名为贵州佳信律师事务所),但身份依然是兼职律师。他像一架精准的钟摆,在工厂管理和律师实务两个领域间有序摆动。
这种“双轨并行”的状态一直持续到1997年。随着律师业务的逐渐增多和对法律职业更深的热爱与投入,廖锦荣感到时间和精力越来越难以兼顾。工厂的工作虽然稳定且有保障,但律师职业的挑战性和自由度对他有着更强的吸引力。
经过深思熟虑,1997年11月,35岁的廖锦荣作出了人生中一个重大决定:离开工厂,加盟贵州崇尚律师事务所,成为一名专职律师。这一刻,他完成了从工人到执业律师的彻底蜕变,全身心投入到他向往已久的法律事业中。
成为专职律师后,廖锦荣将主要精力聚焦在民事领域。他经手的案件大多是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纠纷,比如民间借贷、房屋买卖、合同纠纷等。
遵循“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廖锦荣的办案风格务实而严谨。
“找法”。面对案件,首要任务是“找法律依据”。他会仔细研究案情,确定核心的法律关系,然后像过筛子一样,在浩瀚的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中寻找最贴切、最有利的法律条文作为支撑。
“找据”。他非常注重证据的收集和整理,耐心引导当事人回忆事件经过,尽可能提供原始凭证,并详细告知当事人提供证据的要求,力求在法庭上形成完整的证据体系。
2000年至2006年,廖锦荣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了贵州大学法律专业本科文凭。
此后多年,他办案越来越多,从他的笔记本上,可以看到一组组详实的数据:2017年,23起;2018年,22起……
“早些时候,到法院阅卷是项苦差事。没有复印设备,只能用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录在笔记本上。遇到复杂的案子,动辄几十上百页的卷宗,抄得手指发麻,手腕酸痛,效率低下且易出错。后来有了复印机、刻录机,办案越来越便利。”说起几十年来的变化,廖锦荣记忆深刻。
2017年1月至2023年11月,廖锦荣担任贵州崇尚律师事务所的主任。这期间,所里已有十多名律师。如何管理好这支队伍,带领律所稳步发展,成为他新的课题。他将工厂管理中的规范意识和在律所多年积累的经验相结合,一是严格遵守法律,按照司法行政机关的各项管理规定,加强队伍建设;二是加强业务交流、案件探讨,提升律师的专业能力。
廖锦荣的法律人生,不仅限于法庭和办公室。在公益普法方面,他积极履行律师的社会责任。在新法颁布实施后,多次深入社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群众讲解法律新规,解答法律疑问,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
在法律援助方面,他热心参与法律援助工作,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无偿法律服务。他办理过工伤赔偿、民工讨薪、交通事故赔偿等类型的法律援助案件,运用法律武器为弱势群体争取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在参政议政方面,作为九三学社社员,在担任红花岗区政协委员期间,他结合自己的法律专业知识和在办案、生活中观察到的问题,就产品质量安全、景区配套设施等提出建议。
律师执业36年过去了,当年永佳厂的铣床早已沉寂,联防队的红袖章也已成为历史。廖锦荣律师的办公室书柜里,还珍藏着几样特殊的旧物:律考准考证、律师资格证书、地区律师事务所的兼职证明、每年办案的统计……记录着一个“草根”法律人从机器轰鸣的车间,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庄严法庭的非凡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