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三十年·三十人——张文熙律师
发布时间:2025-08-01 编辑: 点击:18
一个优秀的律师,需要什么特质?专业精深?能言善辩?或许,还需要一点“跨界”的勇气和“扎根”的韧性。
张文熙,这位60岁的遵义律师,用他三十余年的职业生涯给出了自己的答案。1987年,他是遵义县工业局里与数字打交道的统计员;1992年,他已成为遵义县法律顾问处的法律工作者。
这看似突兀的跨越背后,是他在乡镇企业工棚里苦读法律、一举通过律师资格考试的孤勇,更是他看到了时代需求与个人志趣交汇点的清醒。从此,他便在遵义的法庭与律所间,开启了一场关于专业精进与地域深耕的“长征”。
1987年,张文熙从贵州财经学院计划统计专业毕业,被分配到遵义县工业局。彼时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正逐步吹向内陆,但体制内的工作仍保持着相当的稳定性与程式化。
在工业局,他的世界被技术改造报表、安全生产数据和各类统计年鉴填满。日复一日与冰冷的数字打交道,工作虽稳定,却也让年轻的张文熙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沉闷。“我总觉得,这些报表之外,社会在发生更鲜活、也更复杂的变化。”他回忆道。
这种敏锐的感知并非空穴来风。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正是中国市场经济开始加速、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时期。在遵义这个西南腹地的县城,商品流通日渐活跃,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随之而来的是合同纠纷、债务矛盾、产权界定等前所未有的法律需求。
张文熙在工业局处理数据时,也间接了解到了这些基层经济体的运作和困境。“法律服务,方兴未艾,需求旺盛,我看到了职业发展的方向。”他坦言,身边有朋友在县法律顾问处工作,让他更直观地感受到这个新兴领域的活力。
1990年,恰逢国家鼓励机关干部“停薪留职”下海闯荡、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窗口期。时年25岁的张文熙,带着年轻人的闯劲和对新领域的向往,毅然递交了申请。
他没有立刻进入法律行业,而是选择了一个过渡——先投身一家乡镇企业,运用自己的财经专长从事财务工作。在乡镇企业这个市场经济的前沿阵地,他亲眼目睹了经济活动中的法律空白与风险,比如合同签订的不规范、劳资纠纷的频发、产权不清晰带来的隐患。这些鲜活的案例,远比书本更能激发他对法律规则重要性的认识。
“在乡镇企业那两年,白天忙生产财务,晚上就成了我的法律自修时间。”他认真学习法律书籍,自费购买专业教材。经过近两年的努力,1992年,他通过了全国律师资格考试。
同年,张文熙正式踏入遵义县法律顾问处的大门,完成了从“张统计”到“张律师”的身份蜕变。从此,他的职业生涯,与改革开放后中国基层法治建设蹒跚起步、蓬勃发展的壮阔历程紧密交织在了一起。
在遵义县法律顾问处埋头苦干的三年(1992-1995),张文熙的案卷里浸润着最基层的法治生态:调解因宅基地引发的邻里斗殴,梳理错综复杂的婚姻财产分割,为一时冲动的故意伤害案当事人据理力争。
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案件,是他法律生涯的坚实起点。“那是一步一个脚印的摸索。”他回忆道,“书本上的条文是骨架,法庭上的实践才是血肉。”他向经验丰富的法官、检察官求教,甚至在庭审交锋中汲取养分,将抽象的法理内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利器”。
1995年,张文熙的人事关系转入遵义县司法局,但工作平台却跃升至更大的舞台——贵州省经济律师事务所遵义分所。这家由省司法厅直属律所与县司法局合作开办的机构,标志着他的主战场正式从县城移向正在快速发展的遵义市区。
这次的空间转换,带来的是一次全方位的“升级”。
一是案源与视野的拓展。不再局限于基层矛盾纠纷的家长里短,案源范围拓宽至整个遵义地区,甚至辐射周边。案件性质也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婚姻家事、故意伤害等民事、刑事案件,迅速拓展至合同纠纷、公司商事,乃至初露峥嵘的房地产争议。张文熙敏锐地感知到,市场经济的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催生着复杂的法律需求。
二是知识结构的重构。“市场的要求推着你走,不学习、不拓展,随时会被淘汰。”面对纷繁复杂的商事案件,仅凭法律条文已捉襟见肘。早在1993年,他在繁忙的律师工作之余,就已考取了企业会计师资格。这并非一时兴起,而是他预见到经济法律服务对财务、审计知识的深度依赖。
三是角色的转变。在经济所,张文熙从副主任起步,很快晋升为主任。这五年,他不仅在经济案件领域深耕细作,积累了深厚的专业口碑,更初尝了带领团队、运营一家律所的挑战与责任。他需要思考案源开拓、团队协作、专业分工,这为他日后更复杂的律所管理打下了第一块基石。
此后20多年,张文熙的名字与遵义法律服务业的发展同频共振,他的足迹串联起几家重要律所的变迁:
宇辉律师事务所(2000-2008)。当经济所因政策调整撤销并入宇辉所时,张文熙被推举为负责人。随后,他将律所迁址至海尔大道。彼时,这里被誉为遵义的“南大门”,正沐浴在城市扩容的春风中。经开区如火如荼的建设,住宅项目、新兴商业体不断涌现。“这里将来是法律服务需求的高地。”
临危受命的“救火队长”(2008-2014)。2008年,一家律所经营出现问题,向他发出“求救”信号。张文熙带领宇辉所近半的核心骨干加入其中。“律师这个职业,核心是个人专业能力和魅力。”在这里,他充分尊重每位合伙人和律师的特长与专长,鼓励他们在各自领域深耕,同时通过合理的机制设计,将个体积极性与律所整体发展紧密结合,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
2014年,张文熙创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律师事务所(最初为个人所,2023年顺应行业发展趋势改制为更符合现代治理的合伙所)。这里成为他践行律所管理理念的“试验田”与“展示窗”。
民主治所——延续对“个体价值”的尊重,通过制度保障每位律师在专业发展、律所决策中的话语权,营造开放、协作的氛围。
专业立所——带领团队深耕专业、拓展人脉,精准挖掘需求,提供针对性解决方案。
这条从县城到市区、辗转多家律所最终自创品牌的道路,是一条不断挑战自我、拓展边界的“长征”。每一步变迁,都伴随着知识结构的更新、专业领域的深化和管理视野的开阔。
在张文熙三十余年的执业生涯中,“诚信为本”是他恪守的黄金准则。“律师不能靠虚假承诺取胜。必须根据案件实际,向当事人充分提示风险。”这份沉甸甸的诚信,不仅体现在言语上,更熔铸于行动中,穿透了无数复杂案件的迷雾。
1998年,一起看似琐碎却暗流汹涌的乡邻纠纷,张文熙担任被告的代理律师。案件关系盘根错节,人情积怨掺杂。历经八次开庭,三易法官。
一审,判决结果未达预期。面对困局,张文熙冷静分析案情,梳理法律难点,明确告知上诉的挑战与变数。赢得当事人信任后,他带领团队深入钻研卷宗。
二审、再审法庭上,张文熙紧扣事实链条,条分缕析争议点,精准援引法条进行有力阐述。最终,法院采纳其观点,改判被告方胜诉!更令人称道的是,此案一审、二审、再审程序,竟在短短一年内高效完成。
回顾此役,张文熙感慨:“法律程序或有曲折,人情或有干扰,但万变不离其宗——‘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诚信面对困难,专业寻求突破,方是制胜之本。”
第二个案例是一起故意伤害案,则深刻诠释了张文熙对真相的执着与个体权利的敬畏。
案件源于两家争吵斗殴。一份作为定罪关键的法医鉴定书上,“轻伤”结论后竟附着一个微小的“?”。这本是重大疑点,却被一、二审法院忽视。结果,一位花季少女被草率判处两年有期徒刑,少女与家人的世界坠入深渊。
家属绝望中找到张文熙。他锐利的目光瞬间锁定那个突兀的“?”。“专业鉴定结论应明确。这个问号,本身就是鉴定人的重大疑问,甚至是错误的信号!”张文熙不顾案件已“尘埃落定”,顶住压力,以近乎偏执的执着,坚持申请重新鉴定并全力推动抗诉。
其坚持与专业最终说服了检察官。检察机关审查认定关键证据不足,存在重大疑点,依法提出抗诉。
重新鉴定结果,伤情根本未达轻伤标准!在检方抗诉与张文熙辩护下,法院撤销原判,改判少女无罪!
“此案每一步阻力巨大,程序超常复杂,”张文熙坦言,“但律师的职责,就是在法律框架内,穷尽合法途径,守护可能被遮蔽的真相,捍卫每个渺小个体的权利。
这两个案例,如同法治天平上的砝码,清晰地衡量出张文熙执业理念的重量:诚信是底线,专业是武器,对真相的执着和对个体权利的敬畏,则是驱动他不懈追求公平的内核。
作为历经风雨的行业前辈,张文熙对年轻律师的成长倾注关怀,他的建议朴实而深刻:
一是“认真”二字值千金。“把每一个案子的基本事实吃透,对每一份证据进行‘庖丁解牛’般的推敲和分析,这是立身之本。”他反对浮光掠影,强调下苦功夫。
二是要审慎接案,敬畏风险。“不是所有案子都要接,更不是都能‘包赢’。”他告诫年轻同行务必冷静分析案件风险,清晰、如实地告知当事人可能的结果,切忌大包大揽、随意承诺。“接案如接诊,误诊误判,害人害己。”
三是要深耕法理,把握精髓。“法律条文是死的,精神是活的。”他鼓励年轻人不仅要熟记法条,更要深入理解立法背景、原意及其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命力,如此才能在复杂案件中灵活运用,切中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