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三十年·三十人——高晓萍律师
发布时间:2025-07-31 编辑: 点击:8
清晨七点,绥阳县城的街道刚苏醒。高晓萍已打开严正律师事务所的门。她习惯性地扫视办公室——那几张属于年轻人的桌子还空着。“他们今天有庭要开。”她心里默念。
这场景,总让她想起1987年的自己,一个刚走出校门、被质疑“小姑娘能当律师吗”的新手,在老律师们宽厚的羽翼下笨拙学步。三十多年过去,当年的新手已经成了这个“家”的掌舵人,更成了年轻律师们的“高妈妈”。
1983年秋,贵州大学法律系迎来了全国法律专业恢复招生后的第三届学生,其中就有来自绥阳旺草中学的高晓萍。
1964年出生的高晓萍,在高考之前对于法律并无明确概念。“当时法制不健全,公检法正重建,法学大有前途!”高考过后,一位姓田的老师目光长远,深入分析,给她提出了报考建议。
实际上,她出身教育世家,长辈中有多名老师,父亲还是中学校长,一直希望她报考师范专业,将来“承继衣钵”。但父母开明,理解并尊重孩子的选择。当她将老师的意见转述给父亲时,父亲点头同意了。
命运的伏笔在1987年毕业时悄然埋下。本应被分配到绥阳县人民检察院的她,因一位朋友渴望进入检察系统,两人互换岗位。这个看似偶然的抉择,却将她稳稳“送”上了律师这条命定之路。
报到那天,她走进绥阳县法律顾问处的大门,遵义地区司法局的一纸“律师工作证”,已决定了她的公职律师身份。
木桌子,绿台灯,顾问处的空气中飘着旧卷宗特有的纸张味,她梳着简单的马尾,脸上还带着未脱的学生气。门“吱呀”一声被推开,一个夹着公文包、眉头紧锁的中年男人探进头来,目光扫过空荡荡的办公室,最后落在她身上。
“小姑娘,你们这儿……有律师在吗?”他语气里满是怀疑,眼神在她年轻的面孔上逡巡,“我是想找个懂行的、有分量的律师商量点要紧事。”高晓萍的脸颊微微发烫,刚想开口说“我就是”,那人却已带着失望,目光转向门外,似乎在寻找想象中那位“头发花白、戴着眼镜、经验老道”的律师身影。
那一刻她才真切体会到,律师这行,真像老中医——人们只信那岁月沉淀出的分量,而自己这张“嫩面孔”,坐在那里,仿佛就是个摆设。
最初的岁月,没有如今规范的“实习期”与“指导老师”名目。高晓萍却幸运地沐浴在前辈们无私的荣光下。彼时的律所,汇聚了从公检法抽调的精英,他们各有风骨,成为她仰望的“老中医”。
“祝律师,一身正气,敢说敢当,眼里揉不进沙子,完全为正义代言!”高晓萍忆起这位“刚正不阿”的前辈,仍感佩不已。祝贵恒律师的“正”,是矗立在她职业伦理地基上的第一块磐石。
另一位前辈况志友律师,则以“况铁嘴”闻名遐迩。“法庭上他言辞犀利,逻辑严密,辩论技巧令人叹服。”高晓萍的法庭论辩技巧,其根基便深扎于况律师的言传身教之中。
还有王淑世律师,手写辩护词铁画银钩、行云流水,法庭发言气度恢弘,抑扬顿挫间尽显法律人的庄重与力量。高晓萍至今仍记得他端坐法庭时那不怒自威的气场。
这些领路人如何传道?“他们从不吝啬指点,更以行动诠释何为尽责。”高晓萍回忆道。
那时代理的案件不分大小,前辈们无不伏案至深夜,反复推敲卷宗,寻找案件突破口。更宝贵的是,无论哪位律师开庭,所内新人都可自由旁听,既学己方辩护之妙,也揣摩检察官的办案思路。“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这句箴言,连同老律师们深夜阅卷的身影,深深烙印在高晓萍心中。
“选择这一行,就要认认真真做。声誉,靠的是工作作风、待人态度、专业能力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老律师们的教诲言犹在耳。他们像托举雏鹰的翅膀,将专业与信念的火炬郑重交到新一代手中。
高晓萍正是在这丰沃的土壤里,汲取着“正、辩、威”的力量,完成了从学生到合格律师的蜕变,也为她日后管理律所埋下了最深的伏笔。
绥阳县法律顾问处这艘小船,在时代的浪潮中几经颠簸——从司法局的股室,到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再到差额拨款。先是从法律顾问处改为律师事务所,后来又更名为严正律师事务所,高晓萍始终是船上坚定的守望者。
1994年,她和祝贵恒被县委组织部任命为法律顾问处副主任,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其间并非没有诱惑——县政府组建法制科时,因她担任政府法律顾问期间在企业改制中表现出色,领导意图调她前往。
面对旁人羡慕的行政岗位,高晓萍却婉拒了:“我很热爱律师工作,觉得很顺心。”这份对职业本心的纯粹坚守,让她扎根于律师这片土壤,从未动摇。
真正的考验在2019年到来。临近退休之际,她服务的国办所面临改制大关。彼时,在编律师仅剩她一人。有人劝她退休后轻松“挂证”领份外快,她却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重量:“这个所来得不容易,如果在我手里消失,我就成了罪人。”
对凝聚了几代人心血的律所那份沉甸甸的责任,让她毅然选择了最艰难的路:将国办所更名为贵州严正律师事务所,并倾尽积蓄购置一层楼房作为办公场地。“当时所里的同事,都不愿离开,对这个地方感情太深了。”高晓萍的声音带着暖意。尽管绥阳县如今已有六家律所,其中四家都由老同事创办,严正所却始终是他们情感的锚点。
这个决定也意味着沉重的负担:年轻律师底子薄、案源少,律所所有开支——租金、水电、工资——都压在了她肩上。支撑她的,正是当年老律师们那份“牺牲与奉献”精神的回响。
“外人都说,我是这个律所的当家人,是年轻律师们的‘妈妈’”。高晓萍笑着说,即便是在工作场合,大家也愿意称呼她为“高阿姨”。这声“高阿姨”,是严正所年轻人心底最自然的呼唤,也是对她双重角色最温暖的认证。
深知“律师如老中医,经验与沉淀是信任基石”的高晓萍,将培养新人视为己任。她像当年老律师们带领她那样,为年轻人撑起一片实践的天空。
每个案件必经集体讨论,年轻律师需清晰阐述观点、展示证据、陈述辩论思路,高晓萍则如经验丰富的工匠,逐一审视,指出疏漏:“这里角度是否充分?”“那个证据的关键点抓住了吗?”即使是律师独立承接的案件,她也要求确保质量。
为给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壮胆”,她常亲自陪同开庭。这不仅是一份安全感,更是一场生动的现场教学。她观察着,适时点拨着,让法庭成为最好的课堂。
律所管理规范、秩序井然,实行去向报备和工作汇报制度。“在哪儿开庭?证据收集如何?遇到什么困难?”高晓萍希望年轻人时刻感受到团队的支撑与归属感。“天天都要来,守着他们。一天不在,心里就不踏实。”这份坚守,是她找到价值,亦是为后辈提供依靠的方式。
在专业要求之外,高晓萍的关怀如春雨般细致无声,浸润到年轻人生活的每个角落。“来实习的孩子,我首先想他们住哪里?生活方不方便?”她主动操心住宿,律所的车也常成为他们办案、生活的共享资源。
律所氛围如家庭。“个人问题,生活烦恼,他们都愿意跟我聊。”高晓萍的办公室,常是情感倾诉的港湾。谈朋友、闹矛盾、人生困惑……年轻人都习惯找“高阿姨”聊聊。
这份情谊深如家人。一位年轻律师结婚时,她的母亲郑重让孩子向高晓萍行磕头大礼,说,“她也是你的妈呀”,将她视为至关重要的长辈恩人。那一刻,职业的传承已升华为血脉相连的亲情。
“当律师很容易,但当一名合格、称职的律师,不容易。”高晓萍深知在县域执业的艰辛:服务半径有限、经济环境制约、收费普遍不高。
她更明白,正是像她这样的县域律师,默默承担着大量公益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基层法律顾问工作,常常在公检法司的值班室里、在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奔忙。2014年至2018年,高晓萍出任遵义市律师协会第五届副会长,2018年至2022年,任遵义市律师协会第一届监事会副主席。在此期间,她多次呼吁关注县域律师群体,因为他们正是基层法治网络最坚韧的经纬线。
夜色渐深,严正律师事务所的灯光常是整栋楼里熄灭最晚的。窗内,高晓萍的身影或伏案审阅年轻律师起草的文件,或与他们就某个疑难案件展开热烈讨论。
这场景,恍然与三十多年前老律师们带领她挑灯夜战、剖析案情的画面重叠。时光流转,角色互换,那份对专业的敬畏、对后辈的期许、对行业未来的担当,却如出一辙。
“老律师们将知识倾囊相授成就了我,我也要把这些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今年61岁的高晓萍深知自己终将交棒。她一面如严师般锤炼着年轻人的专业利刃,一面又如慈母般为他们遮挡着执业初期的风雨。
她提供的不只是一个办公场所,更是一个充满安全感、归属感和强大支持的成长家园。她严格把关每一个案件细节,要求“法律文书必须严谨,要有理有据,适用法律一定要精准”,因为这是对当事人负责,更是对律师这份职业神圣性的捍卫。
她更传递着老律师们赋予她的勇气:“坚定辩护意见,法庭上就不要怕!”这底气,源于充分的准备,源于对正义的信念,也源于一代代律师用专业与风骨积淀下来的行业尊严。这份“不怕”的力量,正通过她的言传身教,悄然注入新一代律师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