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的位置: 首页>>协会动态

专栏|三十年·三十人——熊良书律师

发布时间:2025-07-30 编辑: 点击:7

在贵州遵义的法律服务版图上,熊良书的执业经历代表着一种历经岁月沉淀的笃定。作为贵州藏拙律师事务所的副主任、高级合伙人,他的律途没有惊心动魄的戏剧性转折,没有刻意渲染的英雄光环,却蕴藏着坚韧不拔的力量。


图片


这份力量,源于一个朴素的信念,更源于三十余年如一日的坚守——对法律信仰的坚守,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坚守,对执业纪律的坚守。这份坚守,构成了他职业生涯最厚重的底色。



信仰火种


1985年的冬天,年轻的熊良书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走进了遵义县法律顾问处的大门。那时的他,对于“律师”这一职业的认知,还停留在非常模糊的阶段,甚至有些天真地认为“大概就是穿着警服的司法助理员吧”。


1986年,作为律师助理的熊良书,迎来了他办理的第一件刑事辩护案——一起涉嫌妨害公务罪案件。案件的被告人因与当地派出所一位民警的家属发生纠纷,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案件进入审判阶段。


初出茅庐的熊良书,怀揣着紧张与责任感,一头扎进了卷宗里。他逐字逐句地研读讯问笔录,反复比对分析各种陈述、供述、证言。他还一次次往返于看守所、相关单位之间,只为核实关键细节。


他发现,指控的犯罪事实与客观事实不符,证人证言相互矛盾,民警介入的合法性和适当性本身就值得商榷。这些瑕疵,让年轻的熊良书内心产生了强烈的职业直觉:这可能是一起“错案”。


图片


他严谨地撰写辩护词,向法院详细阐明证据存在的疑点和程序上的疏漏,申请法庭依法核实。最终,法院采纳了辩护意见,经过调查,依法判决被告人无罪。当事人眼中那份劫后余生的感激和对法律的信任,像一颗炽热的火种,瞬间点燃了他内心对这份职业的信仰。


他深知专业能力是践行信仰的基石,于是更加刻苦钻研法学理论、法律条文,积极参加各种培训。经过不懈努力,他于1993年通过资格考试获取得了律师资格证,完成了从律师助理到执业律师的身份转变。


执业三十余载,他办理的刑事、民商、行政等各类案件累计超过1800件;曾经为12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作了无罪辩护,被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采纳;为一审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被告人辩护,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改判为无期徒刑……无论案件大小、收费高低,“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忠于事实,忠于法律,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是他办案的原则,也是他心中永不熄灭的灯塔。



与“挑战”交手


律师的执业之路,从来不是铺满鲜花的坦途。熊良书的案卷里,封存着许多与“挑战”交手的故事,每一次交手,都是对专业、耐心和信念的考验。


1996年,他代理的一起交通事故损害赔偿案件,庭审伊始,便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由于历史原因,原告在其户籍资料中登记的是学名,但在日常生活和部分证人证言中,大家习惯称呼其小名。


当熊良书在法庭上依据原告身份证件(学名)陈述事实时,审判席上的法官突然严厉地质问道:“熊律师,你连当事人的名字都没搞清楚?你到底有没有认真负责?”法庭气氛骤然紧张,旁听席上一片哗然,原告也投来疑惑的目光。


但他保持着职业的冷静,并从容地出示了原告的身份证、户口簿原件(均显示学名),以及村委会、派出所出具的证明信(证实原告小名与学名确系同一人)。


他用清晰、有力的证据说话,将庭审焦点重新拉回到事故责任认定和赔偿计算上。他的专业,不仅化解了危机,也赢得了尊重。庭审结束后,审判长主动走过来,坦诚地表示自己当时言语有些急躁,并肯定了熊良书的应对。


图片


这次经历让他深刻领悟到:“法庭是讲法理、讲证据、讲逻辑的地方。面对误解,专业素养和沉着冷静,比任何情绪化的争执都更有力量。”


挑战有时来自于程序的曲折。他代理的一起复杂合伙纠纷案件,案件本身并不算离奇,但却经历了一审,二审发回重审,重审后上诉至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最后当事人向省高院申诉,省高院指令再审的漫长过程。每一次程序,都意味着大量的重新举证、重新质证、重新撰写代理词。漫长的诉讼拉锯战,耗费着当事人的精力和财力,也考验着律师的耐心和毅力。


面对当事人一次次的焦虑询问和失望叹息,熊良书内心也有无奈和疲惫。但他始终没有放弃,每一次庭审,他都一丝不苟地准备,每一次法律文书的撰写,他都字斟句酌。最终,案件得以公正处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了维护。


最触动熊良书内心的,有时并非来自外界,而是源于人性的复杂。1998年,他代理了一起离婚诉讼。男方作为原告,起诉要求离婚。熊良书作为被告方的代理人,在代理过程中,发现并掌握了男方存在重婚行为的铁证。熊良书向法庭如实反映这一关键事实。最终,法院中止离婚案件的审理,以原告构成重婚罪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男方入狱前,情绪失控,将败诉和入狱的愤怒全部指向熊良书,扬言要报复他。


然而,故事的走向却出人意料。在服刑期间,当事人通过监狱组织的法治教育学习,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行为。他逐渐认识到,导致自己身陷囹圄的根本原因,是自身对法律的漠视和对婚姻的背叛,而熊律师只是在履行他作为法律人的职责。刑满释放后十多年,他因民商事案件找熊良书代理,并主动对当年的事表示道歉,为自己当初的威胁言行感到羞愧。从威胁者到委托人,这一戏剧性的转变,让熊良书百感交集,也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念:“律师就要用专业的行动和坚守的品格,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律的公正与力量,从而真正理解、认同并敬畏法律。



职业底色


熊良书的执业轨迹,不仅是他个人的成长史,也深深镌刻着遵义乃至中国基层律师行业从无到有、从粗放到精细的时代变迁印记。


1985年他踏入行业时,遵义的律师行业尚处于蹒跚学步的阶段。律师身份是“国家法律工作者”,端的是“铁饭碗”。律所规模很小,办公条件普遍简陋,常常是几间办公室共用一部电话。


彼时,律师的业务范围也很窄,主要集中在刑事辩护、简单的民事代理和少量的法律顾问工作。信息闭塞,法律资料奇缺,查阅法条往往需要去司法局资料室或翻找旧报纸。那时的律师办案,很大程度上靠的是经验积累和与公检法机关的沟通协调能力,专业化分工无从谈起,“生存需要什么就做什么”是普遍状态。


几十年弹指一挥间,遵义的律师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规模化、专业化成为趋势,一些大所内部还划分了多个专业部门或团队。法律服务领域极大拓宽,深度显著增加,从传统的诉讼业务,到复杂的非诉项目,律师的专业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体现。“以前是‘生存需要什么就做什么’,现在是‘专业擅长什么就精什么’。”熊良书深刻感受到了这种转型的力量。


图片


然而,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行业如何发展,熊良书心中始终有一个不变的坐标。他常常对年轻律师们强调:“专业能力,是律师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我们不可替代的‘底色’。没有精湛的专业素养,再好的服务态度也是空中楼阁。” 但同时,他更强调:“而‘温度’,则是律师职业的‘生命力’。法律条文是冰冷的,但法律的实施过程,面对的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困境的人。”


无论是面对法官在法庭上的发问,还是面对当事人的误解、抱怨甚至威胁,他始终坚持“用事实和法律说话,用专业赢得尊重,用真诚和理解沟通,用温度化解隔阂”。正是这份对专业的执着追求与对人性温暖的坚守,让熊良书赢得了同行和当事人的广泛尊重。他先后多次被评为省、市级“先进工作者”“优秀律师”“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一起无罪辩护案,点燃了他一生的信仰;无数次与“挑战”的交手,锤炼了他不变的坚守。在时代洪流与法治进程的交织中,熊良书在黔北大地上,书写了一位基层律师平凡却坚韧、专业而温暖的执业篇章。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却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推动法治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诠释着“坚守”二字在律师职业中的千钧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