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三十年·三十人——牟泰勇律师
发布时间:2025-07-25 编辑: 点击:6
在遵义的法律界,牟泰勇的名字常常与“转型”和“破局”相连。作为贵州新长征律师事务所的掌舵人,他的三十余载律途并非一条直线,而是经历了两次意义深远的华丽转身:一次是青年时代,从炙热的“实业报国”理想毅然转向深邃的“法律报国”征途;另一次则是在执业生涯中,从“全能律师”的生存突围者,锐变为推动行业专业化浪潮的破局者。这两次转身,不仅勾勒出他作为法律人的成长轨迹与执着坚守,也折射出中国基层律师群体在时代洪流中的探索与蜕变。
1991年,北方工业大学经济法专业的毕业证书,握在了踌躇满志的牟泰勇手中。次年,他顺利考取了律师资格证。然而,这张象征着法律职业通行证的证书,在当时并未能立刻点燃他成为执业律师的热情。
彼时,改革开放的春风正劲,“实业兴邦”的浪潮激荡着无数青年学子的心。牟泰勇心中熊熊燃烧的,是一份沉甸甸的“实业报国”梦。在他当时的蓝图里,律师资格更像是一个为未来在实业界大展宏图而准备的“实用工具”——懂法,才能更好地驾驭企业运营,规避风险。
九十年代初的律师行业,在遵义这样的内陆城市,远未展现出今日的光鲜与专业。律师社会地位有限,收入不稳定,业务也相对单一。相比之下,大型国企的管理岗位,代表着“铁饭碗”、社会认可和参与国家工业建设。
怀揣着对经济管理实务的浓厚兴趣和对中国钛工业发展前景的殷切期待,牟泰勇毅然选择了投身实业。他先后在遵义钛厂、贵州习酒总公司等企业,从事企业管理和法律事务工作,负责合同审核、风险防控、处理纠纷,运用法律知识为企业的稳健经营保驾护航。这份工作稳定且受人尊重,似乎正沿着他预设的“实业报国”轨道前行。
然而,法律实践的种子一旦播下,便悄然生根发芽。1995年,一个契机让牟泰勇以兼职律师的身份,在贵州省经济律师事务所遵义分所开启了执业生涯,成为了他人生轨迹的转折点。
在法庭上唇枪舌剑,为当事人据理力争;在谈判桌上运筹帷幄,化解复杂商业纠纷;深入调查取证,揭示被掩盖的事实真相……他不再仅仅是从企业管理的宏观角度运用法律条文,而是直接站在了维护个体权利、追求个案公正的第一线。
他真切地感受到,法律并非只是企业运行的“辅助工具”或“防火墙”,它本身就是一柄能直接刺破不公、捍卫权益、触达社会公平正义核心的“武器”。这份直面冲突、化解矛盾、守护公正带来的成就感和价值认同,是单纯的行政管理岗位难以比拟的。内心的天平在悄然倾斜。这次转身,是他对职业理想的重新锚定,将“法律报国”的信念深深镌刻在人生坐标上。
为了夯实这条新路的根基,追求更深厚的专业底蕴,2002年至2005年,牟泰勇在职攻读四川大学法律专业,并成功取得法律硕士学位。重返校园的系统学习,如同一次精神的“淬火”。课堂上,前沿的法律理念、严谨的法学逻辑、宏大的法治视野不断冲击着他的思维;回到律所,实践中遇到的疑难案件、当事人的焦虑期盼、对正义的执着追求,又为理论提供了鲜活的注脚。理论与实践的反复碰撞、交融、淬炼,让他的职业信仰更加纯粹、更加坚定。
他清晰地认识到,公平正义并非抽象的概念,它需要专业的法律技能、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坚定的职业操守去实现和维护。这一刻,从“实业报国”到“法律报国”的转身彻底完成,追求公平正义成为了他执业道路上不可动摇的根本信念。
执业律师的道路甫一展开,牟泰勇便直面了遵义这个三线城市的律师生态带来的现实挑战。彼时,遵义律师行业尚在发展中,律师数量有限,市场需求却日益增长且类型繁杂。一个律师往往需要全面发展,成为“万金油”式的“全科医生”。
“早期遵义律师少,案件类型杂,刑事辩护、离婚析产、合同纠纷、行政诉讼、甚至非诉咨询……‘通吃’是常态,也是生存之道。”牟泰勇回忆前十年的执业生涯,“全能”二字写满了他的工作日志。
为了应对纷至沓来的各类案件,他常常陷入“多线程作战”的状态:上午可能还在法院为一个涉嫌交通肇事罪的被告人进行辩护,下午就要赶去处理一起复杂的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晚上则要挑灯夜战,研究第二天一桩行政诉讼案的法律依据和策略。跨区县甚至跨省市取证是家常便饭,有时为了调取一份关键证据,需要在颠簸的长途汽车上耗费大半天光阴。
深夜,办公室的灯光常常亮着,他埋首于堆积如山的卷宗和厚厚的法律典籍中,反复推敲法条、检索案例,力求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为当事人提供尽可能专业的服务。“每次接到一个全新类型的案子,都像是一次新的‘高考’,”他坦言,“需要花费巨大的时间成本去学习、去请教、去交流,很累,但不敢停——停了,当事人的问题就没法解决,那份沉甸甸的信任就无法安放。”
这种“全能模式”,是特定历史时期三线城市律师的生存智慧和无奈选择。然而,高强度的“通吃”在锤炼出牟泰勇扎实全面的法律功底、敏锐的应变能力和丰富的社会经验的同时,也让他深刻体会到其局限性:精力分散难以深入,知识更新速度跟不上案件复杂度提升,服务质量存在瓶颈。随着律所规模逐步扩大,一批批充满朝气、受过系统法学教育的年轻律师加入,牟泰勇敏锐地意识到,变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他毅然推动律所进行“专业化分工”改革:根据律师的兴趣、专长和市场需求,明确划分专业方向。“让擅长刑事辩护、深谙诉讼策略的律师专注于刑事案件;让精通公司法、合同法、熟悉商业规则的律师深耕复杂的民商事纠纷和公司治理;让对行政法有研究的律师主攻行政诉讼和政府法律顾问……”
牟泰勇的目标清晰:打破“万金油”模式,打造专业团队。这一转变并非没有阻力。习惯了“通吃”的老律师需要适应,资源分配需要重新调整,市场也需要时间来认可专业化的价值。但他坚信,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对当事人最大的负责。“专业化分工,不仅是为了给我们自己‘减负’,提升工作效率,”他反复强调,“更是为了‘对当事人负责’!让最专业的人做最擅长的事,才能提供更高水平的法律服务,才能更精准地解决当事人的难题。‘专业’,才是律师对当事人那份宝贵信任最好的回应。”
实践证明,专业化带来了效率与质量的双重提升,律所的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也随之增强。牟泰勇成功地从一名“全科”突围者,转型为引领律所乃至推动本地行业专业化发展的破局者。
三十余年弹指一挥间,牟泰勇不仅是新长征律师事务所发展的引领者,更是遵义律师行业沧桑巨变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目睹了执业律师人数从当初的百余人壮大到数千人的“数量飞跃”,更亲历了整个行业从早期带有浓厚“行政附属”色彩,逐步走向真正市场化、职业化的“法律职业共同体”的“本质蜕变”。
在牟泰勇的记忆里,变化渗透在每一个细微之处:“以前群众有法律问题,常常是先去司法局咨询,甚至由司法局‘指派’律师,关系更像是‘求助与安排’;现在,律师与当事人之间是纯粹平等的市场委托关系,建立在信任和专业认可的基础上。以前服务模式主要靠律师‘跑断腿’——跑法院、跑看守所、跑各个部门;现在,线上咨询、视频会见、电子阅卷、云端协作等信息化手段极大地提升了效率,甚至在深夜也能为焦急的当事人提供初步的法律指引,解决燃眉之急。”
然而,无论服务形式如何日新月异,牟泰勇始终认为,律师职业的核心价值亘古不变:用专业化解焦虑。当事人带着难题、困境甚至绝望而来,律师的价值就在于运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和技能,为他们拨开迷雾,指明路径,化解那份深切的焦虑,守护其合法权益。这是律师职业的立身之本。
面对当前律师行业普遍存在的挑战——如年轻律师“接案难”、行业内卷竞争加剧、部分领域低价竞争影响质量、律师身心健康压力增大等,牟泰勇没有选择停留在抱怨或观望中。他展现出作为行业资深管理者的务实与担当:“提成制为主的分配方式确实让刚入行的年轻律师生存压力很大,生存焦虑可能导致短视行为。行业协会层面可以积极介入,比如加强对公共法律服务和政府招投标项目的监督,推动建立更透明、公平的案件分配机制,为年轻律师创造更多机会。办案质量不能只靠个人自律,律所作为管理主体责无旁贷,可以建立常态化的案件质量抽检、卷宗评查制度,用规范化的流程和标准来保障服务质量底线。律师的身心健康是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律所就在尝试组织定期的体育锻炼、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开展辅导讲座,努力营造一个更关注成员健康的工作氛围——问题摆在那里,总得有人先行动去探索解决之道。”
对于正在执业道路上摸索前行的青年律师,牟泰勇的寄语朴素而充满力量,凝结着他三十余年的经验与感悟:“多学、多问、多沉淀。 眼光别只盯着‘案源’焦虑,先把经手的每一个案件,无论大小,都办扎实、办漂亮,口碑是最好的案源。别总想着‘一步登天’、快速成名获利,沉下心来,选定一个感兴趣且有前景的专业领域,扎扎实实钻进去,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或‘明白人’。律师这条路很长,充满了挑战也蕴藏着机遇,只有脚下每一步都走稳了,根基牢固了,才能行稳致远,抵达无限广阔的天地。”
站在新的起点,回望来路,牟泰勇的目光依然坚定:“我从未忘记,当穿上那身律师袍,站在法庭上或当事人面前,我们所肩负的,所必须守护的,是远比一份‘职业’或‘生计’更为沉重的东西:那是法律的尊严,是社会的公平正义,是当事人托付的身家性命与人生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