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三十年·三十人——骆泽英律师
发布时间:2025-07-23 编辑: 点击:7
她没有接受过正统的法学本科教育,起点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中毕业生。然而,她却凭借数十年如一日的坚韧与赤诚,一步一个脚印地从法律顾问处的基层岗位,成长为赤水市律师行业里备受同行敬重、深受当事人信赖的好律师。
她是骆泽英,她的执业生涯,是一部用“勤”字铺就的攀登史,更是一曲以“责”字谱写的守护歌。骆泽英,用最朴实的行动,书写了法律人最动人的成长篇章。
时光回溯到1985年。高中毕业的骆泽英,通过社会公开招考,懵懂地走进了当地法律顾问处的大门。那时的她,对法律的认知还停留在“工作需要”的模糊层面,更没有系统学过法学知识,法律大专、本科学历,都是工作后通过函授“啃”下来的。
在资讯远不如今天发达的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函授学习几乎是边工作边进修的唯一途径。然而,这条路对于身处黔北山区的骆泽英来说,充满了难以想象的艰辛。每年四次的集中授课、两次考试,地点在遵义或贵阳,单程十多个小时的长途汽车颠簸在蜿蜒曲折、坑洼不平的盘山公路上。“那种晕车的滋味,刻骨铭心,”骆泽英回忆道,“吐得昏天黑地,双腿发软,感觉五脏六腑都要被颠出来了。”
求学的艰辛令人望而却步,但求知的渴望却像黑暗中的灯塔,指引着她一次次踏上征程。“每次想到能当面聆听老师讲解那些生涩的法条,分析复杂的案例,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得。那是我最珍贵的‘充电’时光。”
课堂上,她如饥似渴,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字迹,生怕漏掉任何一个知识点;下班后,当别人享受闲暇时,她却在昏黄的灯光下反复研读教材;工作中遇到棘手的法律问题,她总是虚心向所里的老律师、前辈们请教。她把这股韧劲归结为“笨办法”,“我底子薄,起点低,没有捷径可走,只能靠比别人多下点‘笨功夫’。”
这种近乎执拗的“笨功夫”,经年累月,最终沉淀为她执业生涯中最鲜明的底色——认真细致、严谨务实。这八个字,刻进了她的工作习惯里,也融入了她的职业血液中。
“别人接手一个案子,可能看两三遍卷宗就觉得差不多了,我至少要反复看四五遍,甚至更多,力求吃透每一个细节,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骆泽英深知自己的“先天不足”,所以她信奉“勤能补拙”的古训。这份由“笨功夫”磨砺出的专业素养和负责态度,成为她日后赢得信任、攻克难关的基础。
1990年,骆泽英通过全国律师资格考试,正式开启律师生涯。
在骆泽英的从业字典里,“案件”从来就没有“大案”“小案”的功利区分。她心中只有一把恒定的标尺——“是否尽责”。这把标尺,衡量着专业能力,更丈量着良知与担当。
2016年,骆泽英接手了一起看似普通的劳动争议法律援助案件。当事人是一位普通劳动者,因原企业解体,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劳动仲裁仅裁决支持了3万余元,劳动者不服,愤而起诉。
接手案件后,骆泽英没有因标的小、案情“简单”而掉以轻心。她仔细审查了所有材料,发现劳动者还主张了一笔20多年前的工伤赔偿。凭借多年经验,她立刻意识到,这笔诉求因没有通过工伤认定且早已超过法定仲裁时效,在法律上获得支持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仅仅是按部就班地“走程序”,结果很可能会让劳动者彻底失望。
为了最大限度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她积极与法院沟通协调,分别约谈原企业负责人,不厌其烦地摆事实、讲法律、论情理,同时耐心细致地安抚、疏导劳动者的焦虑和不满。最终,在她的不懈努力和法院的主持下,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为这位当事人争取到了总计40多万元的补偿款。
“援助案件不是‘任务’,是当事人的希望。”她说,“多跑两步、多说几句,可能就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
更让骆泽英记忆犹新、深刻诠释其“尽责”理念的,是一起涉嫌诈骗罪审查起诉阶段的法律援助案。嫌疑人是一位残疾人,被指控虚构境外高回报理财产品,涉嫌骗取20余名受害者共计130余万元。
案卷材料堆积如山,厚达数千页,其中涉及的银行流水、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证据纷繁复杂,资金流向盘根错节,涉及境内境外,梳理难度极大。
面对如此棘手的“硬骨头”,骆泽英没有因为是法律援助案件而有丝毫懈怠,“越是复杂的案件,越需要律师付出超常的努力。”
她熬夜阅卷,用表格梳理受害人、嫌疑人、境外公司的资金流向;她设计多类统计图表,帮助公诉机关理清案情;她数易其稿,撰写近8000字的辩护词,列举“疑罪从无”的多重理由。最终,检察院采纳意见,对嫌疑人作出不起诉决定。“还当事人清白,是律师对法律最好的尊重。”
三十余载律师生涯,骆泽英的舞台远不止于法庭的方寸之间。她自觉担当起多重社会角色,将“责任”二字的内涵不断延展。
2003年至2021年10月,她连任赤水市第四至七届政协委员(其中第六届、七届是赤水市政协常委);2021年11月至今,任赤水市第八届人大代表、法制委员会委员。在20多年的时间里,她认真履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职责,积极参政议政,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奉献律师力量。
她是涉法涉诉矛盾的“化解者”。面对一些长期未结、情绪激烈的信访案件,她总能凭借专业的法律素养、耐心的沟通技巧和真诚的同理心,找到化解僵局的钥匙。
她曾成功调解一起纠缠近二十年的医疗损害赔偿纠纷,耐心倾听当事人的诉求和委屈,理解其长期积累的怨气,从专业角度客观分析案件的法律风险和可能的诉讼结果,又从情感角度进行疏导,引导当事人理性看待问题。最终,通过她的不懈努力和参与多方协调,成功化解了这起“骨头案”。
她是地方法治建设的“参与者”。骆泽英积极投身于赤水市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和法治政府建设,深度参与政府重大投资项目、重要决策的法律风险评估和论证工作,为政府招商引资和依法行政提供专业法律意见,努力将风险防范于未然。同时还深入基层,为村居组织和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治讲座、合同审查等服务,打通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
这些公益法律服务事务,常常占据大量个人时间,且都是无偿的。但骆泽英总是以高度的热情和超额的付出去完成。“律师的身份,绝不仅仅是在法庭上为委托人争取权益的‘诉讼代理人’。参与公益,服务社会,是律师职业的应有之义。”她如是说。
正是这份贯穿始终的勤勉尽责和无私付出,为骆泽英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诸多荣誉。省、市、县各级的“优秀律师”“法律援助先进个人”“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赤水市三八红旗手”“赤水市优秀政协委员”……
然而,面对这些光环,骆泽英感受到的不是骄傲,而是沉甸甸的压力和更加澎湃的动力。她诚恳地说,“当事人信任你,把身家性命、名誉清白托付给你,你就必须拼尽全力,用专业、用心、用情去守护这份沉甸甸的信任。”
作为一位从实践中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老律师,骆泽英对如今拥有良好教育背景和理论功底的青年律师们,既充满欣慰,也怀揣着殷切的期望和一丝“过来人”的担忧。她常常主动与所里的年轻律师交流,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话语中总带着长辈般的“唠叨”。
“现在的年轻人起点高,法学院出来的,理论基础扎实,知识结构新,这是巨大的优势。”骆泽英首先肯定道,“但是,千万别因此就轻视了‘实践’这所学校。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再完美的理论,也需要在纷繁复杂的现实案例中去检验、去运用、去打磨。”
她常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我当年学法律,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靠的就是‘白天办案,晚上翻书’。遇到问题,立刻去查法条、找案例、请教前辈,在实践中一点点摸索、积累、领悟。他们现在有系统的岗前培训、有丰富的业务交流、有便捷的检索工具,更要珍惜这些资源,抓住一切机会,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她尤其鼓励青年律师积极参与各项提升综合素养的活动。
做法治宣传——“别小看做一场社区普法讲座。为了讲清楚一个法律问题,你得自己先学深悟透,查资料、做课件的过程,能倒逼你系统深入地掌握一个领域的知识。”
投身辩论赛——“法庭辩论是律师的基本功。参加辩论赛,能高强度地训练你的逻辑思辨能力、快速反应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临场抗压能力。这些能力,是在‘真刀真枪’的诉讼对抗中克敌制胜的关键。”
骆泽英语重心长地告诫年轻人:“律师这条路,走得稳、走得远,靠的是真本事、硬功夫和好口碑。”
在追求公平正义的征途上,骆泽英以“笨功夫”筑基,以“责任心”为舵,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法治人生,为“法律人”这个称号增添了温暖而坚实的光彩。她的成长之路,如同一面镜子,映照着法律职业最本真的价值追求——专业、勤勉、尽责、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