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的位置: 首页>>协会动态

专栏|三十年·三十人——丁汉刚律师

发布时间:2025-07-17 编辑: 点击:7

1991年的夏天,西南政法学院法学系的毕业典礼刚刚结束,22岁的丁汉刚就踏上了返回遵义的列车。车窗外的风景飞速后退,他的思绪却飘向未来。“当时就想着要深耕自己的专业,为有需求的人提供有效的法律服务。”回忆起青春岁月,丁汉刚的眼神依然明亮。


图片


自此,这位年轻的法学毕业生,开启了他持续三十余年的法治追求。在西南政法学院的四年里,他系统学习了法学知识,特别对民商法和刑法产生了浓厚兴趣。课堂上教授的案例分析,图书馆里翻阅的法学著作,都为他日后的执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职业启航


丁汉刚就职的第一家律师事务所叫遵义地区律师事务所,简陋的办公环境让丁汉刚印象深刻。没有电脑,所有法律文书全靠手写;没有网络,查阅资料需要翻阅厚重的纸质法规汇编。但正是这样的环境,磨炼出了他扎实的基本功。为了准备一起案件,他常常在办公室待到深夜,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反复研读,有时甚至为了一句话的表述反复推敲到凌晨。


“那时候的条件虽然艰苦,但反而培养了我们这一代律师严谨的工作态度。”丁汉刚回忆说。


1992年,全国律师资格考试如期举行。这是一场检验法律人专业能力的严峻考验。丁汉刚白天处理案件,晚上挑灯复习,将大学期间扎实的法学理论知识与实务经验相结合。最终,他以优异成绩通过考试,成为遵义最早的一批法学科班生执业律师之一。


“相比其他案件,我更喜欢研究疑难复杂的民商案件,我觉得更有挑战性。”丁汉刚说。这种对专业深度的追求,成为他职业生涯的重要标志。 


图片


1994年,市场经济大潮席卷全国,律师体制改革方兴未艾。丁汉刚敏锐地意识到法律服务市场将迎来重大发展机遇。经过深思熟虑,他做出了人生中的重要抉择,加入原遵义经济律师事务所,这一决定展现了他对律师职业的坚定信念。


1996年,作为发起合伙人之一,丁汉刚参与将该所改制为合伙制律所——贵州佳信律师事务所。从执业律师到合伙人再到律所主任,他见证了遵义律师行业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全过程。“改制不仅仅是组织形式的变化,更是服务理念的革新。”丁汉刚回忆道。


在市场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遵义的法律服务需求激增。丁汉刚带领团队,从民间借贷纠纷到商品房买卖争议,从劳动合同争议到交通事故赔偿,他们从事关民生的小案做起,逐渐赢得当事人的信任。


为了掌握最新法律知识,丁汉刚每年都要购买大量新出版的法律专著。他的办公室至今保留着一个特别的习惯,法律书籍按年份和专业分类摆放,最新的几本总是贴着密密麻麻的便签。“法律更新太快,不学习就会被淘汰。”这是他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


1999年,遵义律师行业发展迎来重要节点。通力、乾锋、佳信3家市直属律师事务所的5名律师组成法律顾问团,担任遵义市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年仅30岁的丁汉刚,正是其中最年轻的一员。


图片


“记得那是夏天,市政府在遵义宾馆举行了隆重的颁证仪式,时任市长为我们5名法律顾问颁发了聘书。”丁汉刚至今记忆犹新。在随后的二十多年里,他参与了大量政府重大决策的法律论证,为多项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提供专业意见,成为遵义法治政府建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专业精进


深耕法律服务多年,丁汉刚代理了一批在遵义及全省有影响的案件。其中,标的1亿多元的某房地产开发企业与某施工企业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案尤为典型。该案法律关系复杂,涉及建设工程、金融借贷等多个领域。丁汉刚带领团队深入研究,先后多次赴现场勘查,查阅了大量专业资料。


案件历时8年,经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两次审理,丁汉刚凭借对案件细节的精准把握和对法律适用的深刻理解,提出了专业的代理意见,最终为委托人避免经济损失近1亿元。


图片


作为一名律师,丁汉刚不仅仅专注于经济类案件,也积极为弱势群体呼吁和服务。2018年,一名不到10岁的小男孩在城区某商场内的儿童乐园玩耍时,不小心被攀爬设施卡住颈部,因事发时儿童游乐场没有工作人员,小孩没有得到及时施救,导致长时间缺氧晕厥,送医后虽保住了生命,但是却遗憾的成为了植物人。


看到病床上的孩子和绝望的父母,丁汉刚毅然决定提供帮助。


“法律不应该只是冰冷的条文,应体现对弱者的保护及人文关怀......”在庭审中,他不仅从专业角度论证商场和儿童游乐场经营者的过错,更呼吁关注儿童安全。通过大量证据收集和法律论证,最终法院判决商场赔偿100余万元。拿到判决书时,孩子的母亲哭着向他鞠躬的场景,让丁汉刚深深体会到法律工作者的社会价值。


这样的案例在丁汉刚的职业生涯中并非个例,多年来,每当遇到经济困难的当事人,他都会主动减免律师费。“律师的社会责任不仅体现在收费案件上,更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中。”他如是说。



传承发展


如今,丁汉刚已经从律所卸任律所主任,将接力棒传到其培养的年轻律师手中,“律所就像一棵树,需要不断萌发新枝。”丁汉刚非常重视年轻律师的成长,他创立了事务所内部的“案例研讨会”制度,每周组织年轻律师分析疑难案件。在他的指导下,多名年轻律师快速成长为业务骨干。


图片


丁汉刚是一名优秀的律师,而且还是一名专家型的律师,除了日常办理案件,他现在还是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库专家、遵义仲裁委员会仲裁员…这些头衔,让他多了一份社会责任。这些角色,让他能够从更宏观的视角参与法治建设。


回首三十多年的律师生涯,丁汉刚说:“商事案件教会我用专业守护经济秩序,而那些贴近民生的案件,教会我用法律传递温度。”这句话道出了他对律师职业的深刻理解——专业能力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三十多年来,丁汉刚见证了遵义律师行业从几个人发展到上千人的历程,见证了法律服务从单一诉讼到多元化解的转变,也见证了法治理念从专业领域走向社会生活的全过程。而始终不变的,是他对法律的敬畏、对专业的追求和对社会的责任。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这位资深律师依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法治建设永远在路上,我们法律人的责任也永远在肩上。”丁汉刚说。在他看来,法治进步需要每一代法律人的接续奋斗,而他愿意继续做这座城市的法治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