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的位置: 首页>>协会动态

专栏|三十年·三十人——陈光国律师

发布时间:2025-07-10 编辑: 点击:11

1948年冬,陈光国出生于遵义老城法院街,街名仿佛预示了他与法律的不解之缘。77岁的他,如今依然活跃在贵州诚稳律师事务所的一线,用近四十载执业生涯,见证了遵义律师行业的发展。陈光国的故事,是他的个人奋斗史,更是遵义法治进程的微观叙事。


图片



朴素的正义感



陈光国的青春刻着时代烙印。1968年高中毕业后,他上山下乡到桐梓县高桥镇插队。四年的知青生涯,他既是山村小学的“孩子王”,也是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的队长。


正是在这里,一个法律疑问一直萦绕于心:一位待他亲厚的长辈,其子作为汽车师傅,因学徒驾车发生交通事故,自己却被判刑三年。“徒弟开车,师傅坐牢?”年轻的陈光国深感困惑。这次对法律最初的疑问,成为他日后投身法律事业的原始动力。


回城后,他在桐梓县交通局当过司务员,在遵义丝织厂做过采购员。生活的磨砺从未消磨他的求知欲,1979年至1982年,他脱产到遵义地区轻工系统电大班学习,为未来奠基。


1982年,陈光国进入中山路街道办事处,身兼团支部书记、劳动服务公司经理,并接任司法助理员等数职。直面基层矛盾,尤其是离婚调解工作,让陈光国初次尝试运用法律化解纠纷,深感法律不可或缺。此时,他得知中华全国律师函授中心招生,毅然成为第一届学员。


1982至1985年,是艰辛又充实的三年。陈光国白天处理街道繁重的事务,夜晚则挑灯研读民法、刑法、行政诉讼法等。没有便捷条件,全靠自律与毅力,在基层实践中自学,为他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图片


1985年,陈光国从函授中心毕业,进入遵义市(现红花岗区)法律顾问处实习。那时,律师制度刚恢复重建,起步虽“不要证”,但他深知专业资格的重要性。1986年,国家恢复律师资格考试第一年,他便一举通过,取得律师资格证。


此后十多年,陈光国开启了“双轨”生涯——本职是街道司法助理员,肩负基层行政与调解工作;业余是兼职律师,为当事人据理力争。当时身兼此二职者在遵义地区凤毛麟角。办案收费低廉,30元一个案子,律所提60%,自得40%。收费虽然不高,但他却珍视能通过专业知识切实助人,获得职业尊严与价值。陈光国早期代理的案件以刑事案件居多,让他深刻理解了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的内在逻辑,感受律师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中发挥的作用。



余热亦生辉



2002年陈光国从街道办退休,但其对法律事业的热爱并未熄灭。2004年,他创办了贵州诚稳律师事务所,正式开启职业新篇章。而该选择也成为了一份亲情纽带,陈光国的儿子也在此执业。律所里常见父子俩并肩讨论案情、研读新法的场景。父亲的经验阅历与儿子的新知识、新理念碰撞交融,形成良性传承。此时,他的业务重心转向民事案件。


在陈光国办理的约千余件案件中,2015年代理的祝某某诉汇川区某政府案,是其执业生涯的浓重一笔,也是遵义法治进步的缩影。


1998年,原遵义县某镇派出所无偿占用祝某某0.74亩责任田建房。2012年违建拆除后,土地理应归还,但政府却在祝某某不知情的情形下,与村委会签订《征收土地协议》“征收”其土地,且未予补偿。


2015年,祝某某委托陈光国和廖奇伦律师,要求确认该行政协议无效。这条“民告官”维权之路异常艰辛。习水县人民法院一审驳回起诉,上诉至遵义中院后发回重审。重审中,律师据理力争,法院判决确认协议无效。镇政府上诉,2017年终审维持原判,协议终告无效。


维权未止。2018年,祝某某就赔偿提起诉讼。审理过程中,经审判长释法析理和陈光国等律师充分论证,各方同意调解。2019年7月,在法院主持下各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祝某某获合理补偿并承诺息诉罢访。


历时四年,这场波折重重的维权之路终获光明。



图片


2019年7月,祝某某及其亲属将印有“法律尊严的维护者 人民利益的捍卫者”的锦旗送到律所。这面锦旗不仅是对陈光国和其同事专业、执着精神的褒奖,更是对法律捍卫公民合法权益的生动诠释。


这起案例清晰地展现了法治的进步:公民勇于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权;律师在复杂的行政诉讼中发挥关键作用;司法机关坚守公平正义,最终促成争议得到实质性化解。



见证遵义法治进程



回顾近四十年的律师生涯,陈光国以其个人视角勾勒出遵义法治进程的清晰脉络——


他见证了公民法律意识的觉醒与提升。广大群众从简单粗暴的维权方式到理性依法维权,从当年知青时对个案不公的懵懂困惑,到如今见证普通农民坚持多年通过法律途径成功维权,这种变化是翻天覆地的。


他见证了政府治理方式的深刻转型。政府职能部门从传统的领导管理到依法治理的职能服务转变,聘请律师担任法律顾问成为党政机关的普遍做法。“民告官”不再稀罕,依法行政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图片


他更见证了律师行业本身的蓬勃发展与社会角色的深化。律师业务从早期相对单一的综合型,快速向刑事、行政、商事、婚姻、民事等专业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律师的角色早已超越传统的诉讼代理人,广泛参与到纠纷调解、矛盾化解、参政议政,为经济社会各领域提供法律服务和智力支持。


“在经济社会方方面面,我们见证了律师参与的辛勤身影,也收获了肯定和赞赏。”同时,陈光国也深切感受到,“政府职能部门和各领域对律师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既是挑战,更是行业走向成熟、社会法治需求提升的必然结果。


“律师制度恢复重建以来,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司法进程中的点滴变化。”陈光国的话语朴实而充满力量。


从法院街的懵懂少年,到桐梓乡村的困惑知青,再到丝织厂里挑灯夜读的电大学员,直至街道办事处里边工作边啃法条的司法助理员,最终成为法庭上慷慨陈词,退休后仍奋斗不息的执业律师。陈光国的人生轨迹,本身就是一部个人奋斗与国家法治发展同频共振的史诗。


图片


他如今77岁的高龄,每年仍办理40余起案件,这份对法律的信仰与对职业的热忱,如同遵义这片红色热土上不灭的星火,持续照亮着公平正义之路,也无声地诉说着法治发展的进程。正是由无数个像他这样怀抱理想、脚踏实地、毕生求索的法律人,一笔一划共同写就法治国家发展的篇章。


他的故事,是遵义市律师协会三十年峥嵘岁月的一个动人篇章,更是遵义法治建设步履铿锵、不断前行的一个鲜活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