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的位置: 首页>>协会动态

专栏|三十年·三十人——梅元平律师

发布时间:2025-07-09 编辑: 点击:8

从身着军装到身披法袍,从保家卫国到守护公正,今年74岁的老律师梅元平在人生轨迹上画出了一条独特的弧线。他用四十三载光阴,在黔北大地书写了一部关于信仰、坚持与温度的“普法长征记”。他的战场,从边疆哨所转移到了法庭内外;他的武器,从铁血钢枪变成了法律条文。不变的,是那份“为人民服务”的赤子之心。


图片



从军营到律界


梅元平出生于1951年,读初二时就响应号召应征入伍。1981年底,在部队淬炼了12年的老兵梅元平,胸戴三等功勋章,告别了熟悉的军营。此时,命运为他打开了另一扇门——转业至湄潭县司法局法律顾问处。


1980年8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暂行条例》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条例第一条对律师的定位是国家的法律工作者。律师执行职务的工作机构是法律顾问处,属于事业单位,受国家司法行政机关的组织领导和业务监督。


当时每一层级的法律顾问处,是什么级别,有多少编制,都有政策文件明确规定,律师享受的是政法干警的工资待遇,走的是国家干部级。这种管理体制在那个年代对提高律师的地位,保障律师的权利,促进律师队伍建设起了积极作用。


在法律顾问处,面对陌生的法律程序、晦涩的专业术语,梅元平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本领恐慌”。“战场”变了,但军人的斗志没变。他深知,法律同样是服务人民、捍卫正义的武器。


图片


不懂,就从头学起!他向老律师学习,白天跟着下乡调查、出庭见习,晚上则一头扎进书堆,挑灯夜读成了常态。


更大的挑战是律师资格考试。1986年,司法部发布《关于全国律师资格统一考试的通知》,首次实施全国律师资格统一考试。梅元平从1987年首次参考,到1994年5月才最终捧得资格证书,经历了“五次冲锋”。每一次落榜,都是对这位“老兵”意志的磨砺。当手握那张沉甸甸的证书,他感受到的不仅是幸福,更是军人对胜利的坚定信念:勤能补拙,坚持就是胜利。


而此时,律师制度已不同往日。1993年,司法部关于深化律师工作改革的方案提出,如石破天惊一般激起了律师行业的巨变,律师制度开始了市场化的浪潮。“93改革方案”允许律师设立合作所、合伙所,民营的律师事务所开放设立。国家也不再对律师事务所进行兜底,律师事务所以其资产对其债务承担责任。



把当事人事当自己事


“在市场中去接受大浪淘沙,作为专业的法律服务人员,更要坚持维护委托人的合法权益。”这是梅元平的执业信条。他擅长的民事代理和刑事辩护领域,接触的大多是基层百姓的冷暖人生。他办案,总习惯站在当事人角度,体会那份焦灼与期盼。


湄潭县抄乐镇一位病弱老人的遭遇,至今让他揪心。老人两儿两女,却无人愿尽赡养之责。看着老人蹒跚求助的身影,梅元平拍案而起,当即决定免费代理。


法庭上,他不仅据理力争,更严厉斥责了子女的不孝。休庭后,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说服了三名子女。对那个拒不履行的儿子,他坚持免费代理执行程序,最终为老人执行回了维系生存的大米、猪油和煤炭。老人临终前那句朴素的感谢:“梅律师,你是一位好人!”胜过千言万语。


这份“把当事人事当自己事”的用心,甚至刻在了他的身体上。一次代理特殊民事案件,因苦思冥想法律依据过于专注,走路时竟撞伤了眉头,至今留有印记。“大家都以为律师动动嘴皮子,殊不知更费脑、更费神!”梅元平笑着说。这份专注与投入,正是源于他对当事人托付的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


图片


梅元平深信,律师办案的过程,本身就是最生动的普法课堂。通过办理案件、宣传法律、普及法律、以案说法,让全社会学法懂法知法守法,是他执业生涯的自觉追求。


由于律师事务所在县城,与基层群众接触较多,他经常深入农村。“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多宣传,多解释,老百姓才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乡邻才会更和谐。”梅元平说。他承办的案件,尤其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赡养抚养、侵权伤害等纠纷,在解决个案的同时,也成为了他向当事人、向旁听群众、向社会公众普及法律知识的契机。法庭上的每一次辩论,调解中的每一次释法,都是法治理念的播种。


“四十年普法路,我背着法条走遍了湄潭的山坳坳。1982年转业到法律顾问处时,老乡们管我们叫‘政府派来讲理的’;如今村里有了法律明白人,农民工举着《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维权——法治的种子,正是在一次次‘对牛弹琴’的坚持里发了芽。”


2011年,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后的梅元平,依然活跃在法庭上。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年过六旬的他接受法院指派,代理复杂案件。他埋头于堆积如山的案卷,一周内啃完十多册材料,提出的精准辩护意见获得法院重视。他办理的一起故意伤害案,通过对关键物证“凶器”的细致分析,甚至请教医生朋友,最终促使法院两次开庭,并采纳其意见,使被告人获得了公正的审判。



“法”成了乡亲们的底气


时光流转,梅元平已从当年的转业军人,成为律师行业受人尊敬的前辈。他亲历了法律顾问处到律师事务所的变革,见证了律师制度的恢复与发展。1998年起担任贵州正气律师事务所主任,他以身作则,深得信任,案件量常年保持在每年数十件。


图片


“我最欣慰的是‘法’成了乡亲们的底气。 当年赡养案庭上,子女们红着脸低头认错;如今村头调解室,婆媳争房产会先查民法典。如果要问这些年遵义法治变在哪儿? 是田间地头,从‘理’与‘法’的割裂,到‘情法交融’的调解桌;是我们律师,从单枪匹马的‘法律货郎’,到共建法治乡村的生力军。”


梅元平的办公室里,既有部队荣立个人三等功的勋章,也有全省、全市优秀律师等荣誉证书,无声诉说着他的忠诚与奉献。更珍贵的“勋章”,是走在湄潭街头,那些曾被他帮助过的人们一声声亲切的问候。


从青丝到白发,入党五十多春秋,执业四十余寒暑。在守护公平正义、播撒法治光芒的“长征”路上,永不停歇。他站立的地方,就是法治信念生根发芽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