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处的位置: 首页>>协会动态

专栏|三十年·三十人·三十事——祝贵恒律师

发布时间:2025-07-08 编辑: 点击:8

在遵义约2500人的律师队伍里,82岁的祝贵恒是个“异数”。当同龄人含饴弄孙时,他还在为案件翻山越岭;当年轻人依赖电脑时,他手写的辩护词墨迹未干。他,把律师证“熬”成了耀眼的勋章。


图片


祝贵恒,1943年生于绥阳旺草镇农家,年少因病辍学却坚持以“自学+插班学习”的方式完成初高中学业。1964年考入贵州省政法干校,毕业后辗转于安顺平坝监狱及绥阳县政法系统。1982年符合条件却首失律师证;1986年高分通过首届全国律考,又因各种阻力再度落空。历经十一年坎坷,终在1993年圆梦,执业至今。


这份对律师事业的热爱,也贯穿了他的执业生涯——为真相翻山越岭,为公正据理力争。


时间倒流至1979年,新中国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刚颁布,遵义地区在绥阳办“两法”培训班。光讲条文太抽象?领导决定:搞个“示范庭”!一起共谋杀人案被选中。万事俱备,却缺了关键一环——辩护人。在那个对“辩护”心有余悸的年代,没人敢接。


时任绥阳县人民法院秘书的祝贵恒,被领导“点将”。内心挣扎后,那个深藏的“律师梦”占了上风。他成了遵义地区“两法”颁布后,首位站上刑事辩护席的人,而且是为两名杀人的犯罪嫌疑人辩护——身份还是法院工作人员!更难的是,他只有一晚准备时间。


法庭设在县人民剧场,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人。质证环节,公诉人出示移尸的背篓。祝贵恒敏锐发问:“凭什么证明是移尸工具?血迹鉴定过是人血还是羊血吗?”(被告曾用此背篓背偷来的羊)。鉴定人哑然。更引发震动的是,他直接挑战起诉书中的政治口号:“指控‘不学习毛泽东思想,不加强世界观的改造’与犯罪事实无关!”这场火药味十足的辩论,让旁听的检察官直言:“算了!今后起诉书有一说一,不写政治口号了!”绥阳检察院的起诉书,从此告别了“口号化”。一次“冒险”辩护,无意中推动了法律文书的规范。


1990年6月,绥阳的初夏,已经非常炎热。一起“破坏集体生产”案即将开庭,辩护律师祝贵恒只有三天时间,其中两天是周末。起诉书指控民办教师韦某某凌晨砍掉1.2亩包谷,情节严重,正值“严打”风口浪尖。


“这时间、这距离,根本不可能!”卷宗疑点让祝贵恒坐不住。周六下午三点半,他顶着烈日出发,目的地是偏远的罗家沟小洞山。没有便捷交通,徒步加搭车,抵达时已是晚上八九点。天上星星点点,地上坑坑洼洼,他打着手电筒,深一脚浅一脚地敲开村民家门,寻找关键证人。


那一夜,他拿到了推翻指控的铁证:韦某某不具备作案时间,更不可能完成起诉书描述的“壮举”。周一一早,这些证据被呈上法庭。最终,检察院撤回起诉,案件撤销。一次与时间赛跑的深夜调查,避免了一场可能的错案。这,只是祝贵恒执业生涯中无数次“较真”的缩影。


图片


1997年,一起广东的抢劫致死案,让19岁青年王某某面临死刑。家属绝望中找到邻县的祝贵恒。一个细节引起他的警觉:起诉书写的出生年份是1978年,家属坚称是1979年——差一岁,就是成年与未成年,生死两重天!


家属翻出的户口簿竟缺了王某某和他四姐的名字。派出所让律师“自行调查”。为了一个素昧平生的年轻人,祝贵恒一头扎进王某某的家乡。翻山越岭,他走访老师、同学、亲友,像侦探一样拼凑线索。一条关键信息浮出:王某某出生时,其外婆正病重,外婆去世下葬的日子,王某某母亲因刚生产未能参加,亲友记忆深刻。时间点精准指向“1979年4月30日”!


他将厚厚一沓调查材料寄往广州中院,派出所最终出具《更正证明》。然而阻力接踵而至:会见被拒,侦查机关负责人甚至电话威胁:“别再挑刺!下次来对你不客气!”祝贵恒平静回应:“维护法律尊严,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法庭上,审判长一度以“程序不合法”为由阻止出示年龄证据。但祝贵恒据理力争,对全案证据的矛盾点抽丝剥茧。最终,法院虽未采纳年龄异议(理由证据“不充分”),却采纳了他对致死指控“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辩护,王某某被判八年有期徒刑。一封从狱中寄来的感谢信,成了他最珍视的荣誉:“叔叔……您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我这一生,在政法战线摸爬滚打一辈子,总结起来,我的体会就是:无论是在哪个工作岗位,都要认认真真办事,正正派派为人。我最喜欢看的是毛泽东写于1937年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矛盾分析、坚持群众路线,通过学习理论、培养思维、提升能力,为工作实践提供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祝贵恒说。


2002年,祝贵恒退休了。但他退而不休,律师证一直揣在身上,这一干又是20多年——


图片


不会用电脑?没关系!一摞摞手写的辩护词、调查提纲,是他最趁手的“武器”。淡淡墨香里,浸透着老派法律人的严谨;


听力下降了,那就配上助听器。法庭上,他凝神倾听每一个细节,不让关键信息溜走。


不能开车?年轻同事就是他的“专车司机”。只要腿脚还行,该跑的现场,他一定要亲自去。


如今80多岁了,他仍是绥阳县贵州远道律师事务所的执业律师。虽年事渐高,鲜少亲临庭审辩护一线,却仍是律所智慧的灯塔。每当年轻后辈手持案卷、心怀忐忑叩门求教,他必放下手中书卷,目光温和而专注。无论案情繁简,他总耐心倾听,条分缕析,引经据典,将毕生经验与精深法理倾囊相授。那案头常伴清茶一盏,映照着他不减当年的热忱,为迷津中的青年点亮一盏明灯,让律法精神在无声处薪火相传。


“从1964年踏入政法系统,我亲历了遵义法治从薄弱到健全的艰辛跨越。从早期公检法司单打独斗,到如今府院联动、跨省协作的治理大格局,我见证的不仅是制度的完善,更是法治理念的扎根。如今,看着青年律师用新技术办案、参与公益调解,我深感欣慰——遵义律师的接力棒,正传递着对公平的坚守与创新的勇气。”祝贵恒说。